英国癌症病人存活率最低
德、美医保是否有可借鉴之处-欧洲观察之十一
吴木銮
今年开始,有许多人在讨论英国的医疗保障模式。但是,这种国家投了大量资金的医疗体系也是弊端丛生。在2005年,41%需要动手术的英国病人,需要等待四个月或更长的时间。在一项对比法国、德国、英国和美国的癌症病人存活率的调查发现,英国病人的存活率最低。而德国,一个耗掉GDP10%的医疗保障体系,也有很多失败的地方值得我们去思考。
不像国内患者就医去医院,德国的病人很少去医院。医院一般只是负责住院病人以及节日期间的急诊服务。大多数德国人患病后先联系家庭医生,在家庭医生处理不了的情况下,会转到专科诊所。这种诊所通常只有一至三名医生。但这种看似精耕细作的医疗服务,也有大量的医药回扣。
德国拥有很强大的医疗工业。世界上各个角落出售的阿斯匹林,绝大部分产自德国的拜尔公司。根据德国的法律,在新药上市前,要经过严格的药理试验,于是各种诊所就成为试验的场所。医生不断地收到各个公司的新药疗效调查要求。经过无数个诊所的疗效测验,药品的可靠性得到提高,缺陷相应降低。但是许多药品公司往往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用疗效调查作为回扣的“遮羞布”。一些公司甚至不是请医生对新药做疗效调查,而是拿出已使用多年的药品,来做疗效调查。目的很明确,一是医生给病人多开这种药,促使患者医药费上升;另一个就是排挤其他竞争对手。
一般来说,医生填写调查报告后,会获得5~10欧元的回报。但是医生如果成功劝说病人用医药公司推荐的药品,医生另外可获得数百欧元的报酬。这其实与我国的医疗回扣是基本一样,只不过所用的名目不同。
为了遏止这种医药腐败,德国制药工业制定了“自愿自我监督准则”。准则规定,制药厂家不得以疗效调查的名义,对医生开方用药施加影响。但就像我国的医药协会一样,行业自律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
看看德国政府为医疗改革开出的处方:提高医疗保险费用,取消原来一切都是免费的医疗,改为对于基本医疗收取部分费用。原来的免费就诊改为每季度收费10欧元,住院治疗时,病人要交纳10%的住院费用,但是设定了一个300欧元的限额。成立联邦药品质量与经济性检验中心,从疗效和价格的角度对药品进行检验,向医生提供有效药物清单。医生开药要依据药物清单,从高度自由的欧洲人来看,如果医生经常开大处方,也许他们会考虑换一个地方治疗。
但是,让病人负担10%的住院费及每季度10欧元的门诊费,同时上有封顶,这种力度在德国人高收入的现状面前,只会发挥极其微弱的作用。而联邦提供药品清单,并不能堵住医生的各种借口,因此也不是上策。反而是美国的方法值得借鉴。即,引入保险公司来监督医生。除了老人和穷人外,大多数美国人的药费,由私人保险公司来承担。而私人保险公司最关心自己的利益,他们要千方百计地努力保证保费减去支出还会大于零,因此,他们会密切关注各个医院医生的开药情况,把每家医院的开药清单拿来细细琢磨,从而防止大处方。如果确认哪家医院的医生一直开大处方,他们就会考虑取消这家医院的“定点”资格。一旦失去这种“定点”的资格,医院的生存就会成问题,因此,医生和医院在这种压力下,当然会考虑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平衡。德国359个法定医疗保险公司,大多数也是公共事业,与我国的医保中心一样,因此,监督力度自然较弱。从此经验来看,我国的改革如果能集德国和美国之长,可能效果比较好。
附:去年发表一篇文章,
“多方制衡是医改的一个方向”。现在想来还是对的。医保不仅要由国家来供给,同时还要引入竞争和制衡的机制。许多人盲目相信英国模式(与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旧的医疗模式有些相似)是最好的,我觉得有可争议的地方。
以下为红网今年的佳作评选中一些评委对“多方制衡”一文的意见http://bbs.rednet.cn/1-2.dll?
鄢烈山:
大问题,长期关注,有了成熟想法,才落笔,有说服力。
童大焕:
这篇文章虽然长了点,但是当长则长,它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信息:美国的制度体系,中国民间多羸的自救与创新,这种创新受到既得利益集团(包括地方卫生监管部门)打压,比许多义正严辞的评论高妙得多。表面上是多述少“评”,更没有对有关部门一字的指责,但正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此文的成功,就在于尽最大可能地找到了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联,其他的判断,全部留给了读者。其实,还用判断吗?
曹林:
文章与一般评论的结构不一样,是先说理,再引出新闻,挺好的写作尝试。“多方制衡”的医改视角也很有价值,反正我是被作者说服了。“注射胰岛素”那个例子很贴切。
王爱军:
如果不是细节--比如“有些类似于笔者曾经提过一个事例”是什么意思我不明白;标题似乎也不准确--还可以给更高的分数。
李方:
作者似乎不怎么在意文章的结构。但是作者的视野和知识储备还是令人信服。
马少华:
这位作者写这篇文章是有研究态度的,能够看到作者长期对医改问题的观察与思考。资料丰富具体,说理平实。
李文凯:
文章有些附加信息价值,制衡的概念用到这里也有些意思。
杨耕身:
行文没有落入俗套,层层演进的层次很好。有关于制衡的建议之高,更有对部门利益的批评之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