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倒挂疑似伪命题
文/吴木銮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决定,自5月24日起,将汽油、柴油和航空煤油价格分别每吨提高500元。在社会总福利减少的情况下,没有一个部门做出详细的解释。
中石化有关人士向《财经时报》表示,即使这次发改委将成品油价格调高了500元,并加上前一次的调价,国内与国外市场价格倒挂依然存在:“与国际市场相比,汽油每吨仍低600多元,柴油每吨低近1500元,再涨价是必然的。”
“接下来肯定还会再涨,最终将可能留下与国际市场每吨200元~300元的价格缺口让市场来进行调节。”第一创业证券研究发展中心高级研究员吴国湘说。(2006年05月27日财经时报文)
在本次调价的当日,出现了二个疑点,得到网友的广泛论证。
我查了经济日报的资料,发现去年该报6月30日的一篇调查文章就说得很清楚。我国的汽、柴油质量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汽油中催化裂化组分比例过多,烯烃、硫含量高,稳定性差;柴油中由于催化裂化组分较多,不饱和烃和硫含量高,总芳烃含量及多环芳烃含量不加控制,容易在发动机喷嘴上形成积炭、沉积物。表现在车辆上就是燃烧效率低,油耗大,动力性能下降,尾气排放恶化。目前我国的汽车故障中有50%是间接由燃油质量问题引发的。难怪在福建等低,中石化、中石油的加油站要求强行添加清净剂,同时还得消费者自己买单。
此外还得注意的是,与国外石油公司不同,我国石油巨头具有从最上游的勘探开采到最下游的加工销售在内的完整产业链。石油巨头可以通过内部调整,来解决油价倒挂产生的炼油和销售企业的利润损失。而且,从承受能力上讲,石油巨头完全已消化油价上涨的成本。数据显示,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2005年的净利润分别是1333.6亿、253.23亿、395.58亿,比前一年分别上涨28.4%、57%、22.57%。如此惊人的巨额利润,却经常叫嚷石油企业对国际油价上涨不胜负累。
因此,所谓的“价格倒挂”是在无视两个前提下说的:一是石油质量、二是产业链的互补。一旦考虑上以上两个前提,国家发改委是否还能说“价格倒挂”吗?因此,发改委更应该做的事如何降低石油巨头在提高效率、节约成本上的惰性?而不是一味地挤压下游、普通大众。当前发改委的做法违背了一个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该遵守的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