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印象

标签:
骆驼祥子文学原创梁实秋青岛 |
分类: 小品文 |
文/介立
http://s1/large/001aUsguzy7k1N5E6Qw00
(八大关)
青岛地处胶州湾畔,黄海之滨,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的好地方。
青岛植被覆盖极高,山青涧碧,绿植摇曳,若川泽之漾波澜。青岛风景如绘,前海一线分布着几个珍珠般璀璨闪亮的浴场,炎炎夏日,人头攒动。
汇泉浴场历史悠久,沙质细腻平滑,梁实秋赞叹:“海滩宽广而水浅,坡度缓,作为浴场据说是亚洲第一。”(梁实秋《忆青岛》)三十年代由蔡元培、宋春舫等人倡建的水族馆,以及今人建造的“海底世界”就毗邻籍籍盛名的汇泉浴场。东部近年新辟“石老人浴场”,水清沙细,滩平坡缓,浴场全长三公里,是青岛最大的海水浴场之一。朝暾初露,清朗舒爽,在氤氲的清雾里彳亍,谛听海潮音,令人襟怀高旷。
http://s1/large/001aUsguzy7wYP4bFV0fa
(汇泉浴场)
http://s1/large/001aUsguzy7wYOdytADd3
(石老人浴场 )
青岛开埠历史不长,但百年积累,历史遗迹、文化景观历历在目。太平湾畔的“栈桥”,是青岛百年沧桑的见证,它与中山路呈一线,远远地伸向波涛翻滚的大海,被人誉为“长虹卧波”。桥尽头曰“回澜阁”者,“在此可观壮阔之波澜,当大王之雄风。”——梁实秋之言,令人分外快意。栈桥历百年风雨变幻,珍贵乃在于百年来所积蓄的丰富文化印记:初为清朝胶澳驻防军的船舶专用码头,1931年翻建为游览设施,是青岛极令人珍视的文物。与栈桥隔海相望的是碧绿的小青岛,“琴屿飘灯”为此中景致。中山路一带便是青岛曩昔所谓的“街里”,此地为东部新区崛起以前之商贸物流集散中心,忆往昔,耳畔响彻当年的童谣:“一二一,一二一,爸爸领我上街里。买书包,买铅笔,上了学校考第一。”
路西有称为“劈柴院”者,是几条狭长马路组成的街市,名江宁路,此中有乾坤,酒肆饭铺林立。十九世纪三十年代,马三立、刘宝瑞曾在此撂地卖艺,并初露头角。想当初吾年少气盛,与二三知己在低低的门洞旁馆肆里狂啖羊炙、美酒,酒足饭饱,鼓腹而出,去海边吹风,人生贵畅适,有此经历不亦快哉?中山路周遭,国货公司、瑞蚨祥、谦祥益、大窑沟菜市场……吾父吾母足迹遍及。中山路东,芝罘路、黄岛路、四方路一带就是德统时期的“鲍岛区”,当年三教九流杂居之地,是小手工业者、移民等中下阶层的聚居处,前清的遗老遗少也于此辟地造屋。
http://s1/large/001aUsguzy7wYOT4DHT4d
(中山路)
青岛固依山而建,道路呈曲折起伏状态,随路延伸,隐现着一个个不断变化的景致。“鲍岛区”处于山坡上,地势略高于中山路,纵横交错的马路,参差无序的楼宇建筑,于喧嚣交错中饶有世俗的趣味。这里独具特色的“里院”民居比比皆是,来青域外人士欲了解青岛原生态面貌,非来此探赜索隐不可。我父母旧居位于高密路上,那是爿临街的二层楼宇,设置厚实的松木楼梯、松木地板,走在上面,脚步叩击“咚咚”作响。忆往事,物是人非,伤惨萦心,其中滋味不足为外人道也。
青岛得山水相依胜概,是闻名遐迩的旅游消夏之地。梁实秋说:“青岛之美不在山而在水。”其实青岛不仅水美,山也照样美,青岛山美是因为遍植绿树,没有裸露一寸山体,春夏绿树扶疏,松涛翻腾,若大水之四处漫衍。青岛也多有花树奇葩,暮春是江南叹春,惜春,伤春的时节,但这里多数花才刚刚吐葩。樱花一开,梨花、桃花、杏花、苹果花、蔷薇等其他的各种花都跟随绽放,城市成为一片花的海洋,空气里弥漫着芳香,到处具备公园的美质。“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杨巨源《城东早春》),美景不可辜负,青春男女脱去厚重的冬衣,换上俏丽轻薄的衣衫四处寻春观景,靓妆春色、人面桃花,相互映衬,令人目眩神迷,这是青岛最妍丽的时节。除了花色的姹紫嫣红,还有那无处不在的晃眼的绿,山麓、公园、庭院、路旁的树都萌发嫩黄闪烁的叶,在熏风里招摇。丰子恺以为春工不在花枝,而在于草色,是啊,四五月间的青岛青山绿野,一团团绿草、一簇簇绿树,连成一幅鱼贯雁比的舒长手卷,那绿色洋洋洒洒,就如大海一般浩阔。
http://s1/large/001aUsguzy7wYObR23Ib6
(八大关秋色)
老舍赞誉青岛春色,是“春深似海”,他说:“绿,鲜绿,浅绿,深绿,黄绿,灰绿,各种的绿色,联接着,交错着,变化着,波动着,一直绿到天边,绿到山脚,绿到渔帆的外边去。风不凉,浪不高,船缓缓地走,燕低低的飞,街上的花香与海上的咸味混到一起,浪漾到空中,水在面前,而绿意无限,可不是春深似海。”
http://s1/large/001aUsguzy7k1N5Kr9ea8
(胶澳总督官邸)
说到青岛建制,提到殖民统治历史无疑是耻辱,但我们也颇应该感谢德国人,整个城市的框架就是在他们德统时期确立的。最有价值和风格壮美的一部分建筑也是其营建的。始建于德占时期的八大关欧式建筑群,建造时间各异,然皆以德占时期的建筑式样为范本。德国人在青建造的基础设施根基甚牢固,至今还在继续发挥它们的作用,譬如城市排水设施像一条条地下隧道,人在里边可以畅行无阻,“古力”设备今天在老城区街道,依然可见,仍旧敦实坚固。
http://s1/large/001aUsguzy7wYOnaP00ac
(八大关)
“八大关”以八条关隘的名字命名,八条路各植不同的树种,绿荫匝地、遮天蔽日。行走其间,人面俱绿。此地静谧安逸,有青岛“世外桃源”之誉,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域外人士与达官贵人的聚居区,冠盖往来宴饮之地。
http://s1/large/001aUsguzy7k1N5JZlo2a
(老舍)
青岛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迄今为止整个青岛文化历史上文化最灿烂的时期。在这期间青岛名流云集,大批文化名人足迹所至为青岛留下许许多多的名人居所,特别是风景绮丽的小鱼山麓就分布有二十多所。
http://s1/large/001aUsguzy7wYOkVIrz95
(八大关)
小品文大家、著名学者、《莎士比亚全集》译者梁实秋先生旧居曾是鱼山路七号(案:小品文《忆青岛》曾提及),几经岁月变迁,现在的门牌改易为“鱼山路33号”。梁先生携家眷于1930年夏,应杨金甫之邀,入青岛大学执教。他先赁屋于鱼山路四号,翌年迁居鱼山路七号,至1934年7月间结束青岛之旅,历时四年。七号院里有房屋主人王德溥君为梁实秋一家特意栽植的树木:六棵樱花,四棵苹果,两棵西府海棠。梁实秋及家人对青岛感受极佳,不吝溢美之词:“季淑(梁发妻)尤其爱这地方的清洁与气候的适宜,与上海相比不啻霄壤……”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们从台湾移居美国,对于青岛仍旧念念不忘:“第一公园(今中山公园)……到了春季樱花盛开可真是蔚为大观,季淑叹为奇景,一去辄流连不忍走。
http://s1/large/001aUsguzy7wYPQGe1006
(梁实秋先生与妻程季淑)
后来她说美国西雅图或美京华盛顿的樱花品种不同,虽然也颇可观,但究比青岛逊色。我有同感。……青岛四年之中我们的家庭是很快乐的。我的莎士比亚翻译在这时候开始。”
老舍先生1934年初秋,任国立山东大学(即现在“青岛海洋大学”鱼山校区)中文系教授,赁居黄县路。他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在此期间完成。
对于青岛,两位文化学者都寄予深情眷恋。青岛给老舍以创作的灵感,他把青岛比作一位“摩登的少女”,将青岛列为他的卜居之地。梁实秋先生则认为青岛是“舒适安逸的地点”,是“真正令人流连不忍去的地方”。
康有为晚年寓居青岛,他的“红瓦绿树,碧海青山”一语概言青岛优美的山海景色,恰如其分。
http://s1/large/001aUsguzy7wYPswwM282
http://s1/large/001aUsguzy7wYPq5Tvy98
http://s1/large/001aUsguzy7wYPFmhtMfa
http://s1/large/001aUsguzy7wYO2IFSc44
(以上四图皆崂山景色)
除此之外,杨振声、闻一多、沈从文、蔡元培、曹禺、茅盾、冯沅君、陆侃如、童第周、束星北、丁西林等人都暂留青岛多年,林林总总,多不胜数。学者名贤留居经历,给青岛山川增色,成短暂历史中永远不灭的光荣。
http://s1/large/001aUsguzy7wYPpnVTGd8
位于德县路的青岛天主教堂,德国人设计并出资建造,周末开放参观。端坐于宏伟的礼拜堂里,心灵为之澡雪。
http://s1/large/001aUsguzy7wYO3ZdF12b
(太清宫)
青岛胜境荟萃,山海皆可入画,凡三两日若走马观花耳。若细细品味,非俟长日不可。距青不远的崂山巉岩突兀,为海滨一大名胜,乃古时奇人异士栖息之所,山间清流汩汩,颇值得登陟游览。
http://s1/large/001aUsguzy7wYOeyidY3a
(新城区)
青岛的东部新城区宽阔的马路,摩天大厦鳞次栉比, 大型购物中心、星级酒店随处可见,但与国内新兴城市区域风格雷同,中间不乏诸多缺乏个性的败笔,免不了“树小墙新画不古”之讥,愚意不提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