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龙术”真的毫无用处?/姚君喜

标签:
教育屠龙毫末小技杂谈 |
分类: 感悟生活 |
梵高《鸢尾花》(1889)
“屠龙术”真的毫无用处?
姚君喜
2009-6-11
葛岩老师有一个好习惯,就是奇文共赏之。他在网络上发现有什么独具见解的奇文,总会群发给大家,让大家分享阅读的快乐。这似乎成了我的一种等待,好久未见佳作,内心似乎有点失落。
今天打开电子邮箱,葛老师又发来的一篇文章跳了出来:《美国中学生眼中的中国教育:一切只为考试》。文章以一个外国中学生的视角,观察了中国教育,可谓有感而发。这位外国中学生发现,中国孩子的作业太多了,而学习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是的,此言一点不假,我写作这篇博文时,我那青春少年的儿子,正在他的房间奋笔疾书,安静得出奇,他正在完成一张一张的试卷,因为马上面临期末考试了。虽然作为家长,我们对他的学习成绩并不做要求,平时也鼓励他多阅读课外的所谓闲书,诸如小说等等。但是,就这样,孩子还是没有时间,被学习压得喘不过气来,每天回来,总是垂头丧气,对学校了无兴趣。他的智力和学习能力还足以应付,我就不知道其他孩子是否能够招架得了。因此,读了这篇文章,我真的很羡慕美国的孩子。这篇文章结尾写道:
“中国学校的课程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小。数学题只有一个好的解题方法,计算机课只有一个编程方法,完成家庭作业只有一个好方法。每个班的家庭作业——薄薄的卷子——都是一样的,很少要求写论文。课上不讲小说,老师鼓励课外阅读历史类书籍,而不是小说。课上讲的唯一的小说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节选,还有古诗。上课的目的是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向学生灌输尽可能多的知识,完全是为入学考试做准备。
学生缺少讨论和消化所学知识的机会,更少有人在课外参与政治讨论。在被美国人看作是教育组成部分的决策和审慎思考方面,中国的中学生几乎没有任何经验。中国的学校有许多长处,可是它们不培养哲学家。”
应试教学确实有其长处,但是,正如这位美国中学生所言,中国的教育不培养哲学家!细细想来,这其实是件可怕的事情,这位外国中学生的意思是,我们的应试教育培养不出来有思想的人。其实,这句话更多的言外之意是:我们的应试教育培养不出来真正的人!这让我不禁想到了《庄子》中的一则故事:
庄子曰:“知道易,勿言难。知而不言,所以之天也;知而言之,所以之人也;古之人,天而不人。”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圣人以必不必,故无兵;众人以不必必之,故多兵;顺于兵,故行有求。兵,恃之则亡。小夫之知,不离苞苴竿牍,敝精神乎蹇浅,而欲兼济道物,太一形虚。若是者,迷惑于宇宙,形累不知太初。彼至人者,归精神乎无始而甘冥乎无何有之乡。水流乎无形,发泄乎太清。悲哉乎!汝为知在毫毛,而不知大宁!
庄子讲得比较抽象,其实道理比较明确。就是在阐明人应该关注毫末小技,还是思考大道,去关注那些真正的大智慧的问题。这里他以“屠龙术”作比喻。一个叫朱泙漫的年轻人,耗尽家产,跟着一个名叫支离益的名师,苦学三年,终于学成了“屠龙术”,但是,当他想小试牛刀时,发现世间无龙可屠!是不是他学习了大而无用的东西呢?所以,好多人就由此把大而无用的知识称之为“屠龙术”,比喻学了一些空洞的、于事无补的知识。故事中这位小朱少年,常常被看作是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人。像小朱这种类型的人,在我们中国文化中常常被作为嘲笑的对象,就像那位忧天的杞人一样。这种境况,在今天似乎更甚之。
平心而论,对于个人而言,勿学屠龙术,学点毫末小技,是最实惠的。因为这些毫末小技,可以很快地给你带来现实的利益。所以,现在的大学教育,大家都关注的问题是,所学的知识是否有用?只要你教授那些稍有点思想深度,看似大而无当的“屠龙术”,学生马上就皱眉头,这有什么用?!但是,我们有没有想到,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塑造人的灵魂,培养那些有大智慧的、大写的人!这就是庄子始终争辩的,是参悟大道,还是拘泥于毫末小技的原因。当然,在庄子看来,那些真正的智慧,在俗世中其实并无多少用处,就像屠龙术一般。但是,真实这无用的“屠龙术”,却是真正关乎人类的大智慧,就是所谓的“天道”。
中国教育如果不改变目前这种应试教育的理念,不跳出千年来科举考试的窠臼,我们就永远培养不出有思想的人,我们永远产生不了自己的思想家,也永远不会有仰望星空的人,因为我们的教育本来就不主张人去仰望星空!一个不会给全人类生产自己的思想的国家,能称之为大国吗?其实这关乎根本问题是:人应该文明而富有尊严地活着。
如此看来,屠龙术还真的有它的用处,只不过管世间有没有龙,它就是屠龙的,不是用来屠猪宰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