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 |
本雅明《摄影小史》阅读笔记
姚君喜
2007-12-19
毋庸置疑,作为思想家,本雅明对艺术的理解和透彻的洞见,实属罕见的。但其迷途也多舛,早期博士论文《德国悲剧的起源》被法兰克福大学拒绝,后遭纳粹逼迫,在法国边境自杀身亡……
显然,《摄影小史》不仅仅记述了摄影本身发展的历史,而是揭示了随着这样一种新的讲述方式的诞生,我们的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看/被看的逻辑
看/被看的关系,是视觉艺术的核心逻辑。本雅明写道:“起初,人们对自己第一次制作出来的影像不敢久久注视,对相中人犀利的影像感到害怕,觉得相片里那小小的人脸会看见他。”
也就是这种注视/被注视的关系,构成了我们和世界的关系。我们看着影像,这是我们的立场和视角,影像被看,直接暴露在我们眼前,一览无余。在这里,我们的“窥淫癖”得到了合法性认同,并被冠以艺术之名。被看者,仅为影像!
是现实吗?真实何在?好像看见又看不见。
这是一种权力关系。在看/被看的逻辑中,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的权力。看/被看逻辑的改变,直到我们塑造出虚拟的现实。这就是当今的广告,我们被现实感动,广告告诉我们现实就是这样,我们深信不疑。结果是:我们觉得现实变得虚假,漂浮于广告之上。这就是看/被看关系的后现代叙事,“假作真时真亦假”,不是假话,真是假,假是真。
2.机器复制。
“机器复制”是本雅明的核心概念。这里的问题是:机器复制消灭的仅仅是艺术吗?绘画艺术吗?好像不是。
本雅明写道:“然而新闻书报或时事影片中的复制影像显然有别于原来的像;与原像紧密关联的是独特性与持久性,复制影像则密切关系者短暂无常与复制性。让事物脱壳而出,破除‘灵光’,标示了一种感知方式,能充分发挥平等的意义,而这种感知方式借着复制术也施用在独一存在的事物上。”
这段话很有意义。
真实与复制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一张相片和真实现实如何理解?
首先,影像不同于现实。这是思考的前提。照片不是本人。
其次,现实是独特的与持久的。这话很关键。现实无从知道,那是一种持存。就是那样一个事件,或是用维特根斯坦的话说,就是一种“事态”。事态固定在那里,它是独特的存在,持久地存在着。比如:历史上的某一事态、人物等,确乎存在。
再次,影像是短暂无常与复制性的。影像记录和描述了现实,记录和描述也就是“解释”了现实(这里的“解释”很关键),即解释现实,那只是一种态度,一种瞬时的记忆。
因此,复制不是复原现实,而是解释现实。这就是本雅明所说的照片充满着“灵光”。这种灵光就是人们瞬时感知的记忆。它是最为真实的。因为它的瞬时性距离真实最近!
3、复制与现实的社会关系。
复制影像不再是个人创造的私有物品。在它中间包含着社会关系。
不同的审视,看的方式,被看的方式,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以下面照片为例:
看者:摄影师。处于强势的看者,选择了俯视的形式,带着观赏、欣赏的眼光赏识着农民,赞美着田园牧歌。在同情的叙事中,隐藏着对自身身份高贵的优越感。
被看者:相中人(农村女孩)。处于弱势地位,被看的羞涩,边缘化的自我规约。不属于看者世界的孤独。
看照片者:我们。看到了什么?历史?文化还是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