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班主任工作总结 两篇

(2013-07-07 17:28:15)
标签:

班主任

工作总结

教育

分类: 思考纪

 

    去年7月20日,我参加招生面试,见到了一些后来成为12会展G3班学生的孩子,俊杰、游哥儿、碧衡、明丰、子纯、志鹏、俊鹏等等。去年8月底,我坐了大巴跟他们一起去军训基地,车上见到桂增,等他们换了军训的迷彩装出来,印象中的面孔更是一个都对不上号了,我在大太阳地下的操场找了一圈才找到他们。

 

    因为自己念书那会对军训很大情绪,到现在也不能理解和接受这样的杀威棒教育,很担心年少气盛的他们会受不了闹起来,焦虑直接就挂在脸上,跟他们反复强调“情绪没有用”。

 

    很意外地,什么事也没发生,他们很乖,情绪稳定,似乎还蛮享受军训的感觉,我只中途为了俊杰和已经退学的裕华回去基地,当然还有训着训着离奇失踪的云龙,看他们阳光斑驳下一张张温和没脾气的脸。跟我印象中的青春期完全不同。

 

    军训结束他们回了学校,晒的黝黑,带他们找宿舍领东西,收学杂费和银行回单。我对这份领导工作一直满怀焦虑,到现在都没缓解。

 

    我很凶很霸道,他们很平静,有时甚至让我觉得无动于衷。

 

    也就这样过了一年,如果说两方的态度是一场角力的话,我得说我现在完全一败涂地没了脾气。有时候骂完他们,看他们憋不了半分钟又要欢快起来的脸——我已经发现,不管怎么骂和罚都无法阻止他们向欢快模式的迅速切换!无奈之余又觉得他们都特别美好——这点当然是毋庸置疑的,只是心里还是忍不住惯性的思考有遗憾,希望他们有更美好丰厚的人生,他们绝对值得拥有。

 

    这个学期结束要写班主任工作总结,写完和上个学期的拿来一起看,很明显的变化。我不知道变化是好是坏,我也不知道下学期我是不是又有新的体会,就作为这一年相处的记录吧。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幸好这帮家伙不喜欢看文字,否则,他们应该是笑的最欢的一群了。

 

 

第一篇

 

    近现代以来,中国提出的教育纲领中,与设计教育最为接近的,要属蔡元培、林风眠先生提出的“美育救国”理论。

   

这一理论,在现今设计行业乃至国力竞争都仍然成立,不少美学家、设计师都指出,美,在现在和未来,都会成为最大竞争力。

 

其实生活中很多事情,谈美似乎更为贴切也更容易让人接受——较之于上三路的追求,其实下三路的享受更接近现实生活,也更容易实现:

乱扔垃圾导致环境混乱肮脏,污染环境、污染身心、害人害己,肯定不美!所以不要扔的好!最好养成随手整理的好习惯,于人于己都赏心悦目。

乱骂脏话发泄不良情绪,污染环境、污染身心,害人害己,肯定不美!所以不要骂!最好养成多看美好事物的好习惯,于人于己都赏心悦目。

说谎找借口神色慌张、言行猥琐,肯定不美!所以有什么事要诚实面对,敢于担当,不找借口不推诿,于人于己都赏心悦目。

装门面摆谱,装腔作势言行夸张虚头巴脑,肯定不美!所以要诚恳面对自己,淡定从容,于人于己都赏心悦目。

做事情马马虎虎、潦草应付、粗制滥造,肯定不美!所以要专注精致、讲究细节,于人于己都赏心悦目。

不爱运动不讲卫生不爱打扮,身形萎顿疲沓,肯定不美!连带心情也不好,所以要勤于锻炼、勤于检拾自身,穿出设计师的品位,于人于己都赏心悦目。

 

所以,班级管理工作,我更强调美。

 

如何才能追求美呢?有心,用脑,敬物,悯人。

有心,能发现生活中美的事物,身心都有升华。

用脑,对发现的美能进行分析、思考,用以积累人生精华,进行美的再创造。

敬物,现代社会所有的不快乐其实都来自对物质的过度占有和浪费,对于物质的不珍惜会导致情感的淡漠。我们身边的物质其实都是自然和人类创造的奇迹,对他们心怀敬意,能让我们充分发掘物质的潜能,获得更美好的生活,这也是身为设计师的重要功课。

悯人,对自己和他人都心怀同样的悲悯,知道自己就是所有人类,有同样的恐惧和不满足,自己会感到的伤感、喜悦、愤怒,别人在同样的状况里也有一样的感受,这也是作为设计师,用作品和人沟通、为人服务的根本。没有悲悯心的人,不配做设计师。

 

最后说到学生的分类,首先我并不赞成有成绩上的排名,别的专业我不清楚,但学设计、学关于艺术、关于美的课程和专业时,这种排名是对学生创造能力的一种抹杀!瑞典曾经做过一个非常有名的试验,让100名孩子在一起画画,大家都画得很起劲,有各种画法和尝试,孩子们也乐在其中。在活动快结束时,有一名成年人被派进去收齐了孩子们的画作,并评出了第一名,不快乐的感觉马上在孩子们中间产生了。而且第二天继续的试验显示,所有的孩子都在模仿那个第一名的孩子画的东西——模仿即意味着创新的消失。但基于目前整个教育的传统,我也没什么好说的。

其次,我也不赞成分好学生和坏学生。人性之复杂和丰富,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以我们对自身的了解,恐怕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不说对别人,对自己都是偶尔窥见的冰山一角而已,甚至我们都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对学生进行好坏、先进与后进的分类,实在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但作为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来说,我们回想一下自己的青春期想必也会记得并理解,这些成长和懂得都需要给予时间和历练,因此道理说了千遍仍然犯错是再正常不过的,就像我们一把年纪了也仍然在各种惯性中挣扎犯错一样,所以需要适度的惩罚。我觉得,惩罚也需要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而不仅仅是留下不愉快的记忆。

 

 

第二篇

道德是一种基于共同恐惧的社会压力。“做事先做人”在中国特殊的意指,其实也指向同样的社会压力。还有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还有你看别人家的孩子。等等等等。

恐惧都是基于爱的缺乏,我们的人生都被恐惧绑架的一片荒凉,上面长满怨恨。

 

世界是一面镜子,观者就是所观之物。

经过一个学年的相处。我确实从学生们反观到了更多的自己。所以我觉得做班主任其实是一件挺利己的事情。

比如世故。慢慢地,学会了在讲真话和不说话之间找到平衡,不再像以前一样口无遮拦,想到什么说什么。

比如无感。常常会有乏味和乏力感。对于生活找不到热情。在小小屏幕前停留的时间越来越长,围观别人的生活,自己却缺乏行动。

比如懒惰。可能是由乏力感引发的。觉得做什么都没什么感觉也没什么意义,不如不做。实在要做,那就想办法潦草应付。

但我又并不认同这样的状态。我觉得作为一个人,有幸来到这个世界上,似乎应该必须具备勇气和活力去经历更多的事情,而不仅仅是一个旁观者。当然,我也得承认,我这样的观点,其实是有恐惧在里面的。

经历而又不投入其中,经历而又能随时放下。当然是理想的状态,也是从小生活在爱中的人比较容易做到的状态。而对于我们,更多是因为恐惧而不敢经历,因为恐惧而死死抓住不放。

 

可对于人生来说,旁观、不敢经历、不敢放手都并不能幸免,念及此,这便成了我依凭的最大的勇气。忘了哪本经里说的,一切已经发生的,都是应该发生的。一切不能改变的,都是命定的,而一切可以改变的,也是注定的。

人不可能胜天,但我愿意相信,愿力大于业力——我们就努力去改变可以改变的那部分。哪怕是再小的部分。

 

育人先育己说的没错,我就对言行不一的人无法亲近。而且,好好努力对我来说,也是一件对治恐惧的有力武器。

我坚持跑步、看书、写字、画画、练英文、学心理学,也开始看佛经。我对这个世界,可能怀有比一般人更大的恐惧,所以很想要弄清楚自己怎么了,世界怎么了,以及到底该怎么做。或多或少地,在上课和班会时,我会和学生分享所思所得,有时候我知道,也免不了会传递恐惧——其实对于未来,不管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谁又会清楚该如何是好?从我的角度来看他们,也是不对的,因为他们可能并不如我一般,怀有那么深厚的恐惧感。

他们确实过的挺愉快的。刚因为不好好做功课骂一顿,我还在生气的状态中,他们转头就已经在欢快了。我比他们容易入戏却难于出戏的多。单纯从这点来说,我又挺欣赏他们——人生能不为什么就保持愉悦的常态,多么难得!未来的事情谁知道呢?

 

这也是我困惑的。其实我并不知道什么以及怎样才是对他们更好的,我又凭什么教他们要这样做那样做?哪怕是以关心和爱的名义?

我也不敢。我连自己的人生都过的并不行云流水、春风得意、毫无疑惑和挂碍,并不是一个好的范本和榜样。

我有很多问题想要寻找答案。

在浑浑噩噩的摸索中我逐渐发现,很多问题其实是无解的——无法解答也是件好事,这样我们就可以一直探索下去,这就足够自己和自己玩一辈子了,一点不会寂寞。

或者三年同路的时光,我不能指望他们有很大的改变(心怀恐惧而努力,我几乎现在就可以认定并非一件好事——我凭什么认为我期望的改变就是好的?但我得承认我的性急让我在这点上很有挫败感)。我只能希望,或近或远的未来,他们想到,曾有一个神经病班主任,基于莫名其妙的世界观和恐惧而一直努力向前奔跑,或者也能让他们在人生低潮的时候坚持过下去。

坚持生活下去,这就够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