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关于设计教育的四个建议

(2013-03-18 13:59:51)
标签:

国民教育

教育

设计教育

分类: 思考纪

 

关于设计教育的四个建议

莫萍

 

 

一、教学,不能只有教师教,学生才是真正的重点。

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将关系分为两种:“我与你”、“我与它”。前者的特征是,“我”将对方视为和我完全平等的一个人,而后者的特征是,“我”将另一个人当成了自己实现目标的对象或工具。无论目标是多么伟大,当一个人将另一个人视为对象或工具时,这种关系都是“我与它”的关系。

 

很多论述设计教育的文章,都以“我”、“我校我系”为主语,提出各种教改方针,课改方针,以及建立设计教育体系的计划,在这些著述中,教育的另一半学生却没有在其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说的严重点,国内设计教育中,学生是失声的,他们是沉默的一群。我们不知道学生怎么看设计,学生是否了解自己学的专业,学生想学些什么,想怎么学?除了咨询老师、学校,还有没有其他的渠道了解过?若没有,怎样引导学生去了解、 去分析、去判断、去找到自己的方式?

 

在这样的教学改革中,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就是“我与它”的关系,因为学生成了教育的实验对象,而不是一个个独立的人,实际上,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心理需求和人格,教育绝对不是将自己的理论和培养计划强加在孩子身上,哪怕是以就业和生存的名义——事实上,这样的名义是在转嫁校方的焦虑。

 

曾和友人談到他心目中的國內設計教育的偶像,我很奇怪他沒有提到我的恩師靳埭強先生。在我看來,他心目中的偶像在設計教育領域並沒有做出什麼貢獻,就如國內設計圈一樣,國內的設計教育也缺乏傳承,你不能像香港或者其他國家一樣,數出來一代、二代、三代,清楚誰是受誰的師承影響。就如我前文中所說的那樣,任何一個族群、任何一個時代,總有些人不受大環境限制地拔尖,只有當拔尖的人具備一定規模,而且有傳承關系的時候,我們才能說,一種教育、一個行業的發展是健康、積極有未來的。這個師承關系,我在靳埭強先生的設計執業和設計教育生涯中可以看到清楚的脈絡,靳埭強先生最偉大的地方就在於,他從來不強調自己要建立什麼體系:他在香港教出那麼多學生,好多優秀的設計師都主動說受教於他和受影響於他,他也沒因此說過要建立什麼體系。在汕大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的任期內,他也沒有提出來要建立什麼設計教育體系。我想,他很清楚設計教育不是什麼速成的事情,面對的也是人而非機器,他更關心學生作為個體的成長,他只是提供一個寬松和師資優渥的環境,以及大的願景和期待,讓學生在其中探索和發展自己。而且好重要的是,靳先生是一個願意聽人說話的人,他真的是很安靜、很專注地聽,認真思考,不知道的就說不知道,不輕易下判斷和給意見;而且輕易不菲薄任何人,哪怕是批評他的人。以他的專業地位和名望,他的自我表現欲在我見過的人中,卻幾乎是罕見的沒有。這樣天性溫厚又有教養的人,才適合做教育。可惜的是,很多人心太急看不到。

 

我也因此有了一個自我提醒:設計教育和設計一樣,“我”不應該是主語。

 

 

二、不给学生排名,在讲评作业时要强调只是基于教师的标准和倾向,并非唯一判断

网络上的一个故事,瑞士做了个试验,一群小朋友一起画画,大家画自己喜欢的,都画的很高兴。然后进来个大人,评了个第一名贴在墙上,小朋友不开心了。第二天再一起画画,所有的孩子都在揣摩、模仿那个第一名,创造力没有了。

 

还有个我自己的亲眼所见。我教过的一个班,所有的孩子都喜欢满构图,把整张纸都密密麻麻填满。这个倾向不是问题,问题是一个班几十个人都这样就有问题了。一问才知道,之前教他们的,他们尊敬的一个老师总喜欢把这种构图的作业拿出来作为优秀讲评评,所以大家就都这样画,希望能获得认可和褒奖。

 

最重要的是,应该帮助学生,引导他们将感性的、直观的好、不好、喜欢、不喜欢的反应进入理性的分析和判断,这样他自己判断和分析作品的优点和不足,能自己进行调整和修改,也因此能进入更快的自我学习和提升阶段。

 

 

三、美感和创造力是人人都有的天份,教师有职责呵护和引导发展,而不是把门给堵死

我刚做老师的时候很恐惧,一看到学生提出疑问和不同看法就紧张,马上就认定学生不听话、不好教,非得塞给他一个标准答案,如果學生不聽我的,甚至會說出:“你聽我的沒錯,想那麼多幹嘛”這樣的話來。後來我的一個老師在面對我的困惑時說出這樣的話,我才體會到其中的荒謬和恐怖。

是創造性,而不是其他,使個體感到生活是有意義的。順從會帶給個體一種無用感,並產生沒有什麼是重要的、生活是沒有意義的等想法。創造性生活是一種健康狀態,順從對生活來說是疾病的基礎——這些都是英國著名心理學家溫尼科特的名言。而在中國,順從才是我們文化的核心,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所有個人的要求、聲音和欲望都是被禁止的,只有服從以及為別人服務,個體才能被認可——父母和師長都希望孩子能進入正常軌道(即服從各種社會規則),並用各種方式讓孩子認同並歸附於這些規則,否則即給予處罰。在這種形態的文化中,一個人很容易養成遵循各種規則的慣性,他天性中的創造力自然會被壓抑和禁錮。而尼采說,不能忠於自己,必將被命令。整天被人命令做這做那的人,連活著都找不到活力和樂趣,又哪有創造力可言?

学生给我讲给了一个故事。他认识一个小孩,喜欢画画,画个圆圈,一会说鸡蛋、一会说球、一会说毛线团,再一会说恐龙宝宝要出来了。到后来,這個小小孩長大一點上了幼儿园小学,回来看其他比他小的孩子画个圆圈说是足球,很不屑地说:傻瓜,足球有很多6边形的好吧!他的想象力和好奇心這麼快就被正規的教育給教没有了。

 

 

四、設計是以對世界的敏銳感知開始的,但知覺層面的東西不進行科學、理性的研究和應用,而只停留在感覺和經驗上,那麼設計師不過是另一個“搞藝術的”。

  這裏我想引用作家石康的一段話:

 

  美国的商业就像魔术师,他们拿着自己造出的手机或金融产品走到你面前,对你说:我有一件东西给你看,它是这样这样的——这些商人出售的不是生活方式,而是对于人性的理解,是智慧。

 

  然而美国商人在制造产品时,是要用试错法一次一次地检验他们所谈到的人性的,他们出售给大众的东西是非常明确的,我是指,有明确的使用范围,用法,性能,明确的价格,明确的风险等等,而这一种明确,完全依赖于思考的明确,明确的理解,明确的逻辑,事实上,高情商的商人,出售的正是人类智力。

 

在我们的世界上,惟有出色的智力才具有创造性,而什么情商啦、智慧啦,是用于理解或利用那些被创造物——好了,现在情况很清楚,世界上最酷的是科学家,它们数量少得可怜,却组成共同体,但他们拥有绝大多数人类财富——我是指被使用的智力。

 

對設計和設計教育而言,智力和智慧同等重要,甚至在設計的實施階段,智力更為重要,但對於中國現階段的狀況來說,两方面的发展都远远不够,尤其是智力层面的发展和应用,更别说两者之间平衡的建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