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民间艺术走向产业化
(2010-11-21 21:44:46)
标签:
潮汕民间艺术文化 |
分类: 设计、艺术研究文论 |
当民间艺术走向产业化
莫萍
我对潮汕民间艺术的了解,可以说在来汕头念书之前是一片空白。研一的时候,因为参加数码工作坊而陪同德国学生前往潮州,参观了一些庙宇,看庙宇中装饰的木雕,鎏金纹彩褪尽,露出木雕的朴素本色,而形态繁复,镂空、穿透,鱼蚌虾蟹自有一种生命力在其中,虽一向不喜欢繁杂的造型,但也因了这种生命力对这些之前从未见的形式颇有好感。
后来上中国传统艺术专题研究这门课程,有幸获陈志民老师和杨玲老师的邀请,分别去了陈志民老师和杨坚平老师家里参观并聆听教诲,两个老师家里的收藏都颇丰厚,刺绣、泥塑、木雕、陶器、瓷器……整箱整箱地搬出来看,有传统的留存,也有现代产业化之后的产品。观赏的过程让我想起小时候外婆家里在太阳好的季节把老辈留下来的衣物、被套、枕头套之类拿出来晾晒时的色彩斑斓,当然,潮绣和湘绣的差别是很大的,针法和我幼时记忆中的绣品很不一样,而且竟然还有垫高的方式做出立体的效果;大吴泥塑咋看之下有宋塑人物的风采,线条优雅飘逸,而市井题材又让人觉得非常生动有趣,其中竟然有不少男人调戏女子的场景描绘,和日本浮世绘的风情倒有些相通之处。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惊叹之余,也有些感想想说一下!
把民间艺术产业化是现在国内继承和保护传统艺术形式的一种方式,当然顺带也能带来经济效益。杨坚平老师就是做这方面研究的,在其中也是付出了巨大的心力,各方奔走,著述宣传。他家中的藏品也大多数是这种产业化之后的一些作品的收藏。让我印象尤深的是,他收藏的一套装裱精致的小型绣品,包括了潮绣的制作过程步骤分解、各种针法等等。这些东西作为对技法的探讨,对于研究、保护继承潮绣的技艺当然是有很大的帮助,看起来也是极度地工整精细,无可挑剔。但在我看来,除了赞叹这些作品的工细之外,我找不到作为艺术的生命的存在,无悲无喜,毫无情绪。这些分解图的作用犹如中国画发展到后来的《芥子园画谱》,一切皆已程式化,国画所讲究的气韵生动就在这画谱中的一笔一画中消失殆尽。而民间艺术最可宝贵的是艺人们对生活的观察、积累和总结,生活中的细枝末节的美,在他们的作品中所保存的那种拙朴和稚趣,那种对生活的礼赞,对未来生活的祈愿,不是步骤分解和针法练习所能涵盖的。
在艺术史上,我们所视为大师的历代名家,找不到以单纯因技法精妙而为大师者,很多的大师,甚至在技法上并不尤其卓越。他们的价值在于作品中所蕴藏的情感和思想,才是引起我们共鸣和愉悦、悲凉等各种情绪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技法永远没有办法达到,需要生活、文化的积淀。
我想民间艺术亦然,如果单纯走向技法的保护,作品必然缺乏内涵、缺乏深度而沦为拙劣的工业产品。或者对于民间艺术的保护,我们还需要更深层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