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必须要大力投资公共艺术建设吗?
(2010-11-21 21:41:59)
标签:
公共环境公共艺术文化 |
分类: 设计、艺术研究文论 |
看王受之老师在新浪新开的博客,上面有一段话:
“讲到艺术中心学院建筑对我的影响,引出一个想法:大学建筑和校园的氛围对一个学子的影响应该都很深刻。大学生处在最后的可塑时期,这个时候如果有积极的因素来影响他(她),对于日后的审美立场必有作用。我自己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在我的设计审美观形成过程中,大学建筑起到很大的作用,我这辈子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大学的校园中度过的。……”
于是想到某个概念,公共艺术是一个地区、城市递给世人的一张艺术名片。陈老师也提到对于校园里几座雕塑的看法。看来两个老师的想法都到了一块,希望高校的建筑和环境艺术品都能在代表高校形象的同时,也能陶冶和升华学子们的审美品位,往大了说,应该也很符合现今教育部提出的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
其实我对这些建筑和公共艺术并没有什么概念,念大学的时候,虽然上的是艺术学院,但学校的地盘很小,在岳麓山脚,周围就是村庄和简陋的商业区,建筑都是极简单的农民房和筒子楼,更谈不上什么公共环境艺术了。隔壁的湖南大学和中南工业大学校园环境倒是很不错,有古朴的红砖房子,有参天的古树,还有些雕塑,所以经常去走走。后来认识了一个朋友,他父母是武汉大学的教授,听说武汉的樱花很漂亮,于是趁着花季特意跑了一趟武汉,住在朋友家的位于山腰的老式红砖小洋房里,有个巨大的露台,在樱花烂漫中逛了一遍校园,听说设计师是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凯尔斯(F.H.Kalse),生于1869年的凯尔斯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并对中国的传统建筑有一定的研究。他的设计规划方案最大限度的保持着自然景观的原始风貌,尽可能的让山水与建筑融为一体,同时让建筑本体呈现中国的民族风格,又让其功能西方化现代化,以适应教学。既有所谓“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这样浓厚的中国传统建筑原则,又将西方的古典建筑风格及建筑技术、材料相结合,使校区内建筑风格有其独特的一致性又与起伏的自然环境浑然一体,从而造就了武汉大学的美轮美奂。
当时想,能在这样的学校念书,真是幸事一桩!可惜我只是个过客,无非留了几张照片就匆匆离开了。
后来开始工作了,老板是个新古典主义者,喜欢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罗马立柱,开了个生产中央空调的厂,发达之后在狭小的厂区环境中也不忘放上两尊裸女,我觉得心里并不喜欢,但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是觉得太过滑稽可笑。
再次关注公共环境,就是进汕大念书了。都是现代主义的、简单的白色建筑,水库边有个逗趣的雕塑,一群方块人,拿着伞拖着行李,是匆匆的过客,摆法有些奇怪,但竟然已经不是我惯常所见的写实的裸女,实在是有意思。
在学校住久了,以前觉得寡淡单调的现代建筑也开始喜欢了,觉得纯粹简单,就很好。青山绿水,花鸟成群,很多汕头的市民把这里当成周末休闲的地方,在草地上铺开桌布就可以消磨一天。要进城去,就完全是另一番混乱的世界了。于是开始思考一些问题,公共环境对人的影响有多大。
也看了些资料,国外的一些做法倒是很新鲜。
“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开始注重公共艺术建设,在资金保证上,通常采用“百分比艺术建筑”的方法,以有效的立法形式,规定在公共工程建设总经费中提出若干百分比作为艺术基金,仅限于用作公共艺术品建设与创作的开支,使公共艺术的建设资金有了非常稳定的保证。公共艺术的资金投入后,除了公众在精神上受益之外,在经济上也有很大的收益,据统计,公共艺术建设上每投入一分钱就可产生12倍的周边经济效益。如美国达拉斯市,公共艺术吸收了大量的观光者和游客,刺激经济增长,仅1990年的经济贡献就达四千四百二十万美元。西方国家的高校也很重视公共艺术建设,在校园建设中对公共艺术建设都给与了充分的资金保证。”
武大其实也有类似的做法,但仅仅在樱花的花季。每个进去赏樱花的校外的人都需要花钱买张门票。生活在里面的人是幸福的,和校外的混乱和繁杂相比,那真是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如今中国兴起了一个兴建大学城的高潮,河南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几乎所有的河南高校都在建设新校区,河南省重点支持的郑州大学坐落在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新校区占地面积4845亩,划建设总投资19.7亿元,总规划建筑面积165万平方米;河南大学新校区位于开封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北部,计划总投资10.3亿元,总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省会郑州龙子湖区高校建设区规划面积约为11.21平方公里,规划人口约15.
我向来抱着一个好的想法,总认为做得多了,总会有些收获有些长进,或者这样的建设规模,这样多的资金投入,能让不少的建筑设计师和环境艺术设计师能多些实践的机会,或者在大量的次品中,能有那么几件杰作,再从这几件杰作开始,有更好的发展,到某一天真能和国际水准搭上点关系。
或者有人抱了和我同样的美好愿望,所以撰文说,高校必须加大投资公共艺术建设,并列举了种种好处,诸如现在高校有钱了,花得起了;例如高校也可以象武大那样收费接纳民众参观增加收入;例如高校也可以因此而顺带完成素质教育的推进等等。唯一没提的就是如何保证公共艺术的设计水准,似乎有钱了什么都不是问题了。
这也是目前公共艺术的普遍尴尬。掏钱买的往往是个外行,以为花了钱了就了不起了,爷爱什么是什么。如果这个人只是收藏些绘画挂在自己家里折腾的话倒也罢了,偏偏是公共艺术品,于是摆在大庭广众之下用自己低下可笑的品位来折磨大众。
公共艺术家们也是个大问题,做的都是架上的东西,普遍的概念是一个放展览馆的雕塑同比放大就可以放到公共环境中去,所以我们经常可以在一些城市看到一些莫名其妙的城雕。就像前几天去市区吃宵夜,一个拐弯的路口,突然出现一座汉白玉的古装裸女雕塑,不是很高,安放在狭窄的车道上,如果是个不熟路的外地司机,估计该一头撞上去了吧?想想这个雕塑如果有思想的话,不知该怎样地担惊受怕呢。其他好笑和莫名其妙的例子听王老师和陈老师就说得更多了。
在我看来,公共艺术不应该被称为艺术,它更应该属于设计的范畴,从业的人士,应该不仅仅懂得雕塑,而且还该有建筑、园林等方面的知识背景,如果要说到专业的话,对于城市文化也应该是深有研究和体会的,这才能符合在开篇时提到的城市名片的要求。所以,高校投资公共艺术自是非常应该,但在花钱之前,也请好好将所有的环节都考虑清楚,不要花了大价钱,弄出个莫名其妙的东西来污染视线,不仅推进不了素质教育,反而把学生的审美品位都给糟蹋坏了,这祸害就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