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光解读“芭蕾雨”背后的故事(图)

标签:
刘晓光芭蕾雨首创奥特莱斯房产 |
分类: 专访 |
http://i3/hs/2011/0418/U5645P1103DT20110418111549.jpg
转型路上遇奥莱 首创豁然开朗
谈及转型,刘晓光认为三个方面决定了转型的必然性。第一,政府宏观调控下对房地产行业实行的一系列政策,逼迫转型;第二,市场上对于商业地产项目的旺盛需求吸引转型;第三,中国城市化程度引导转型。“我们一直在寻找新的商业业态,到底什么东西能带动更大的人流,提供更大的税收、安排更多的就业,使城市有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这是我们当时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业态。”刘晓光说。
谈及为何选择与奥特莱斯进行合作,刘晓光先分享了一次在美国的见闻:“我在美国奥特莱斯就特别感慨,有个哥们儿买了50条裤子,我说:‘你为什么买这么多?’他说:‘这个裤子在中国卖1000块钱,在这儿卖20美金。’在国内1000块钱,在这儿买20美金,他为什么这么便宜?过季的、过时的、断码的、老款的开线的拿出来重新生产。另外中国人口这么多,GDP总量这么大,是一个最好的市场,这种市场肯定会产生出巨大的需求。”说到这段见闻刘晓光很感慨,他指着自己的衣服说:“你像我穿的这个登喜路西服,在中国买是1.6万人民币,在香港买1.25万港币,你到了折扣店里面接近3、4千块钱。要是我们能在国内以便宜的价格买到,就不用花钱做飞机去国外买了。”奥特莱斯进入中国,能够安排就业、安排税收,满足百姓对于大品牌低价位商品的需求。“我们大体上算过,每一个大的奥特莱斯产业园区,大概会安排3-4万人的就业,给政府创造10亿以上的税收。”
奥莱鼻祖助阵打造商业团队
奥特莱斯运营起来并不简单,为了有效的配合运营,刘晓光筹建了一只由号称“中国奥特莱斯鼻祖”万文英领头、众多商业地产运营专家助阵的强大商业管理团队,一方面配合国外的奥特莱斯商业管理公司,来把国外的商品管理好;另一方面管理国内的招商,因为奥特莱斯本身里面也有一部分国内品牌,奥特莱斯之外的购物中心、酒店、其他的商业业态,也需要做投资组合、招商组合。说到选择奥特莱斯面临的挑战,刘晓光说:“做奥特莱斯我一直在说我们面临着四个挑战:挑战一、资本的力量。建一个奥特莱斯大的产业区投资十分大。挑战二、资源选择的能量。放在华东、华北、珠三角、长三角还有环渤海,要很清晰。挑战三、投资运作的能力。有钱了,也选择好地了,按照奥特莱斯的规律建成一个很美的这城市小新中心业态,那就要看投资运作能力了。挑战四、商业管理能力,如果没有商业管理能力咱们也别干这个事儿了,干不了。”
商业地产的运营其实就是业主与商户之间的博弈,问及如何有效的处理二者关系时,刘晓光说:“你要让客户赚到钱你才能赚到钱,要不然挺好的楼搬进来了,过几年都跑了,他赚不着钱他也麻烦,所以这里就是有一个问题,商业地产将来你的发展宗旨可能是要把客户价值挖掘出来最大化,才能做一个价值标准。反而言之就是给我们自身也带来价值,给大家一个答案。”
商业模型设计在先 资金投资调配在后
如此大体量的商业项目,资金的调配十分重要,问及资金来源以及是否面临资金压力等问题,刘晓光说:“资金肯定是滚动的,资金来源方面有自有资金、贷款,还有一些是信托资金和国际私募资金等。”说到投资的“秘诀”,刘晓光认为提前制定商业模式尤为重要:“我们的商业模式很清晰,有商品进来,开始盈利,就能够自我循环;但有的业态可能需要养一段时间,3-4年的周期,这段时间很艰苦,住宅变现的资金要不断的注入到商业中来,但是坚持下来,比如8年做10几个项目,累积500-600万平方米的商业面积,市盈率按30倍计算的话,一旦盈利会创造20-30亿的净利润,这便是一个很好的业态了。所以说首先要把商业模型设计清楚,没有这个模型盲目投资也没有用的,坚持不了几天就会关门。”问及2015年前的拓展计划,刘晓光表示如果能保持每年两个到三个的拓展速度是比较合理的,要开15个项目,至少需要5年的时间。
声明:此文为新浪商业地产独家稿件,仅供买家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