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卢新华
标签:
杂谈 |
今天上午,给陈老师发短信,告诉他我已回到复旦。并希望他抽出一点时间来,我们聊聊。短信刚发,立刻收到陈老师的电话,让我去他办公室,有事要给我说。
陈老师一直很忙。我去的时候,还在接受一家报社的采访。是关于阅读的事儿。我赞成他的说法,不要把阅读拔得太高,阅读是多种方式的,如看电视、上网络、看报纸等等。但他同时提出,专业阅读,那就是要求专门的学习。这是另一回事。
记者走后,他在给我说关于要办一份杂志的当儿,不断有电话打入。期间,南京有一所大学的学生们希望他去讲讲人文教育,因为是学生请求,他便答应了。我们总共也没说上几句话。
这时候,有人敲门。我赶紧起身去开门。一个大眼睛、高个子、穿着西装的五十多岁的中年男子站在门口。陈老师看见,说,新华,来来来。我便知道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卢新华了。他们是大学同学,而且他们还是同年同月同日生。后来,卢老师告诉我,陈老师是第一个为他的《伤痕》写评论的人。
我当时真的喜出望外。凡是搞文学和学过当代文学的人,谁不知道《伤痕》和作者卢新华呢。那时,还有一部小说也很知名,那便是《班主任》,其作者正是目前大讲《红楼梦》的刘心武。一个“新”,一个“心”,就是“新心”。很有意味。我告诉他,我对他的一些新闻一直很关注,知道他长期在国外,最近在国内活动。他说,是的。不过,我真的忘了他新出的书《财富如水》。
我们一起去复旦教工餐厅吃饭。坐在大厅里,我们大声地谈论着很多文学现象,并且和他一起谈起了佛教、净空法师、敦煌,最后我们一起激动地谈起了中国文化回归传统的话题。此时,我与他一见如故,并有相见恨晚之感。我与他约定,在他有空的时候,我们再一起聊个彻底。
陈老师要给他办个作品研讨会。他说,已经有很多国内评论家、哲学家和作家都愿意参加这一讨论。周国平、张炜、张炯、白烨、李建军等已经发表了一些看法。陈老师说,要把搞讨论会的消息发到网上,希望能借这本书展开一次关于中国文化回归传统、中国知识分子如何应对今天欲望化的时代、财富与国家等主题的大讨论。
32前年,一篇7000字的《伤痕》,揭开了中国思想解放的新篇章。32年后,我仍然期待以这部《财富如水》,开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精神生活、中国文化回归自身传统的新纪元。
走在路上,我看起了他给我的一份《解放日报》,上面有一整版关于他的采访。我才知道,这位传奇式的作家为何在1986年突然退出读者视野的原因。
《解放日报》如此写道: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