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挪威的森林》补记

(2010-10-19 19:56:58)
标签:

杂谈

因为今天要回兰州,昨晚已经不能继续做其它的事了,只想放松放松。拿起外语小说《德伯家的苔丝》看,觉得还是有些障碍,累,又想打开前几天不经意地打开的英语电视局《欲望主妇第九季》来在轻松中学习学习英语,谁知查了半天也找不到,于是,把剩下的《挪威的森林》的后半部分看完。本想从晚上9点半看到最多11点就睡觉,结果,欲罢不能,竟一直看到了1点半。但是,尽管我怀着极大的兴趣去将此进行完,可还是免不了几分失望。总体来讲,村上是了不起的作家,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考的深入,即使是一流作家,我也对他们充满了挑剔。比如,对于张爱玲,我与傅雷先生的认识有共同的地方,最初写《金锁记》时的张爱玲是创造性的,是一个成功的给人以无限艺术感染力的作家,但到《倾城之恋》之后,她就是不断地重复,开始走向一个流行的作家。其实,很多作家都一样。他们大抵不过是对自己的无数次的重复而已。村上也一样。《海边的卡夫卡》有重复之嫌。而即使在他最看重的、读者也最喜欢的这部《挪威的森林》中,其后半部分也仍然有重复的硬记。这可能与他本来只写一个短篇最多是一个中篇的想法有关,但却硬是凑成了长篇。如此一来,作品就失去了长篇小说应有的厚重感。

 

直子与绿子应该说描写得还是成功的,但玲子好像是硬加进来的。不错,玲子的进入使小说有了更多的看点,多了一个精神病患者,且有过同性恋的遭遇,而且最后与比她小十七岁的主人公渡边发生了性关系。到底为什么非要写这些呢?玲子的出现,使整部小说的后半部的甚至全部的重心放在了性上。这样一来,一种小说所刻意渲染的诗意的主体部分被过多的性的描写破裂了。这使得小说的结束部分显得过于短促、苍白,也使得小说前部分的诗意在后部分中断,而使小说缺乏了整体感。

 

怀着一种失落感和空虚感进入了梦乡,心想,到早上5点半起床还有四个小时,若能睡着也不错,但莫名的失落感使我久久不能入睡,又想起了很多事。终于睡着了。梦中都在感谢上帝,终于能睡着了。谁知半夜里忽然听到蚊子在耳边叫,便起来打蚊子。打不死心里会一直有紧张感,睡不着。终于找到了那只可恶的蚊子,但心太急,没打死。只好插了电蚊香,又是很久才睡去。还是在想,为什么后半部分会那样去写呢?作者明明是说这是本私人性极强的小说,写的的确全都是个人的经验、痛苦、挣扎,但为什么会那样写我还是觉得应该弄清楚得好。想了半天,昏沉中睡去。5点半闹铃把我叫醒,头很沉,心想,若是能再睡三个小时就好了,但飞机不会等我。只好草草吃了点,6点钟时下楼去机场。飞机上时我还在想那部小说,还为那草草的结尾想不通。

 

村上的局限也许正在于此。他的文学天才是显见的,字字句句都浸透着他个人独自体验的魅力,假如把他作为一个一般的作家,自然就此别过,也不必与他较真,但他的影响是巨大的,在整个亚洲地区有着很大的影响力,而且还将影响后人。其中影响最大的自然是这部小说。到底是什么使我如此对他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又产生如此莫名的失落感呢?村上写《挪威的森林》时已经四十多岁,与我现在的年龄差不多。他居然还能保持那样新鲜的青春特征,真是难得。小说人物很有限,就几个人,大都是精神病患者,大都又是孤独者。主人公多少有些《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的那种垮掉的一代者的特性,又有些《局外人》中主人公的那种多余人的心理,心理描写极富魅力,但是,最大的问题是小说是平的,平面的,主人公尽管也有自杀的,但没有把人带入绝望和深思的深渊。也没有超我的痛苦与形而上的追问(尽管作者在作品中多少想写出这一点,这可以从一些人物的谈话中能看出来,他在探究事物的形而上特征,但体现在人物行为和思想中的还是不够),这使作品缺乏高度。

 

也就是说,村上在那时已经具有一切大作家所应具备的天才,但缺乏使这种天才变成大师的某种东西。这种东西后来在《海边的卡夫卡》中暴露无遗,或者说作者想填补。在《海边的卡夫卡》中,村上对存在主义哲学的迷恋和运用简直超越了文本,打破了文本固有的承受力,终于使那部作品伤痕累累,差点夭折。关于这一点,我在前一篇博文《村上春树的成与败》已经谈到。但是,在《挪威的森林》中,存在主义的痕迹实际上已经跃然纸上了。主人公渡边的形象本身就具有存在主义者加谬所写的《局外人》的特征,而其常常在谈到一些事情的看法时也流露出存在主义的观点。但是,似乎那时作者尚无法将这样一个人物形象推到极致,或者说他不忍,或者说另有隐情(如他后记中所说的私人性特征),总之,小说的后半部分少了令人惊叹的叙述和思考。尽管玲子人物的描写极富传奇性,使小说的阅读感增强,但也正是这样一个人物破坏了小说本身所具有的封闭性特征。当我看到渡边与玲子在发生性关系后分别,然后看到渡边给绿子打电话,我就觉得小说中一直在暗中进行的某种东西突然间断了,而且死去了。小说似乎还不应该回到现实中,但它急流回折了。

 

直到现在,我还在想,我所感觉到的那种暗中进行的东西到底是什么,莫非是我自己的传统,对性的认识,对他们几人关系的另一种期待?我很难说清楚。但我觉得这样的结尾非我所愿。它有些平庸,在意料之中。

 

这就是我读完这部小说的一点点感受。我将此真实地记录在此,不作任何的修饰。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它既非严格意义上的评论,也非讲义,只是一篇随意的读书笔记而已。甚至连读书笔记也算不上,因为它太破碎,太注重感觉了。但也只能如此。既然只是一种自己的想法的记录,随便怎么写都可以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个体意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