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十感怀

(2008-02-12 08:59:17)
标签:

教育

置笔久矣,只因文章与时世渐远,与心灵日隔。这是无奈的。已不能像从前那样写作。这世界浮华盖住了深沉,华丽遮住了心灵的常光。价值难存。索性置笔。然而置笔太久,灵性似乎钝化。

 

 

从梦中醒来,才五时多,睡了也不足五个小时,但已然不能再眠。四十已到,如闻震雷。

 

 

夫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惑早已在四年前解矣。人生在世,忽忽而已。四十与八十有何差距?只凭感觉。有人活了十天觉得幸福,有人活了百岁倒不觉得有什么意义。全然在于对人生的理解。

 

 

假如与草木相比,人要活得有意义,就得靠价值独立。强调价值也许与道家的自然无为相矛盾,其实也不然。道家也是有价值观的。道家并不支持欲望人生,但也不完全反对欲望。顺应自然,归顺大道,这是道家的价值。道家的价值全在中庸二字中。也许人们会说,中庸不是儒家的哲学吗?非也。中庸来自易经。一阴一阳为之道。阴阳之互动要达到动态之平衡才是道。这不正是中庸之道吗?道家、儒家都是出自易道。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才是真正的中庸之状。达到了存在的灵动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不也讲的是中庸之道吗?

 

 

假如说道家的中庸处在动态之中的话,儒家的中庸想将此定型为固态。《春秋》是孔子对历史的一次价值评估。“过”与“不过”全在其评价之中。中庸被实在化。好色而不淫,这是儒家对人性与文明之间的一次中庸的评估。好色是人的本性,但正是因为是人,所以要克制其本性中的恶欲,使人发乎情,止乎礼。先期儒家的伟大在于,知道人的本性是什么,也深知人的本性与文明之间是有冲突的,所以并不厌恶本性,一味地强调仁义礼等文明之道,而是在尊重和宽容人的本性的基础上,才强调要止乎礼。后期儒家就不同了,他们只强调文明,消灭了“人欲”,将中庸之道更加庸俗化为折中之道。

 

 

历史是这样一种文明,可是觉悟中的人是倒着走的。

 

 

年轻的时候,血气方刚,认定死理,一点都不折中。后来世故了,使采取折中之理。再后来,便有些存天理,灭人欲的味道,以此来教导儿女。此时已值不惑之年。假如解惑,便开始觉悟;假如不惑,便更为世故。觉悟之后,便觉得一切如烟云,人性是有规律的,价值也是常处于动态之中。先期儒家的中庸之道和道家的中庸之道便会像实物一样晃动在你的脑海之中。此时便进一步要追问宇宙之真理、存在之本源、历史之真态。直至易。

 

 

中国人的精神之态大抵如此。我又何尝不是在倒着走呢?惟愿走得从容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云之舞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