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何中国的大学鄙视原创性作品

(2007-05-05 07:38:22)
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的大学就产生了一种很坏的风气,即对学术的无理性崇拜和对原创性作品的极端仇视。这种风气不仅成为一种深层的文化心理,它还成为一种制度影响着中国学术乃至艺术的发展。

 

 

比如,我认识很多从事学术研究的朋友,他们长时间地放弃了自己钟爱的艺术创作,开始为生计而奔忙,创作那些他们自己也讨厌的学术文章。后来,在他们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中,他们又一次放弃了写学术随笔的机会,仍然操持着无用且让人生厌的实证性学术研究。但是,他们深知,在古往今来的一切学术中,大师们恰恰不是用他们所写的那些枯燥无味的学术文章来影响人们,而是用随笔式的人性的文字来打开一个又一个新的世界。这才是他们的经典,但是,他们又一次放弃了这一次原创性机会。

 

 

第一次是放弃最人性最活跃的创作,可是让他们哭笑不得的是,后来他们一直研究的却恰恰是后人或今人的最原创的作品。第二次是放弃了最原创的学术思想,但让他们痛苦的恰恰又是无时不刻地在阅读大师们的这种经典,比如孔子、老庄,比如苏格拉底、柏拉图、尼采。

 

 

但最可怕的不是他们一代人或两代人的放弃,而是他们自觉地形成了一种对原创性成果的仇视心理,以此来否定后代们的原创性能力。在他们看来,学术是至上的,因为学术是一种思想啊,而你原创性的艺术作品算什么呢?人人都可做得。他们还找了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这是大学啊,不是鲁迅文学院。大学就是讲学术的地方,鲁院才是讲创作的地方。但凡有学生讲自己的创作理想时,他们会嘲笑地说,你为什么不去上鲁院呢?

 

 

多么可笑的仇视心理!

 

 

所以,在各种职称评定中,你再原创的作品都不如学术者的垃圾文章,你再影响甚巨也不如人家在一个几乎无人阅读的学术刊物上的小文章重要。你在画坛有很高的荣誉,你也发表了足以让世人称赞的艺术作品,但你不能是教授。你出版了若干文学作品,且都在社会上产生了影响,但你不如别人的几篇东抄西拼的论文。一句话,你即使是托尔斯泰,即使是鲁迅,也不能是教授。

 

 

所以,在数千大学里面生活的数十万文科和艺术方面的教授、博士中,产生了几个具有原创性成果的“大师”?

 

 

在学生的心目中,那些具有才情的文人们是他们崇拜的偶像,但是,在教师中,他们恰恰是被打击的对象。谁让他们始终有一种人性的原创的才情呢?

 

 

好一些的大学也会把艺术成果当一会事,但是二等公民。出版和发表的作品比学术作品要低一级来计算。这种计算对大学教授也就算了,可是它仍然被运用在学生的评价体系中。可怜的学生啊!

 

 

如果说,创作是真正推动人类文化发展的原动力的话,学术只不过是寻找创作规律的一个过程的审视者而已。但是,现在反过来了,似乎是审视者成了文化发展的原动力,而创作者呢仿佛成了阻碍文化的眼中盯。

 

 

这是为什么?

 

 

一种病态的僵死的文化心理。什么评价体系、什么体制,其深层的原因完全是这种文化心理在作怪。那么,最初的原因在哪里呢?在我们这个古老民族“述而不作”的文化骨子里。但是,仇视这种原创力的文化心理在今天这个发展学术的时代格外地暴露了。你可以重复前人说过的话,但你不能说自己的话。如果你要说自己的话,就必须得引用前人说过的话。既然必须是前人要说过的话,你还会有说话的机会吗?这就是今天学术的怪圈,也是学术界内的第二十一条军规。

 

 

呜呼!思至于此,也无话可说了。什么激愤,什么理性,什么理想,统统都得见鬼了。罢了罢了,一个人的愤怒也仅仅是一个人的愤怒,不能改变什么。即使不能改变,便得遁入虚无和阴暗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