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骂一些中国人,多探讨一些人类的问题
自鲁迅开始,中国人对自己的人性开始口诛笔伐,后来又加上李敖与柏杨,将中国人骂得一无是处,一点自信都没有。到头来怎么样呢?至少在我看来,这是一场虚拟的责罚,但也到此为止吧!
为何如此说呢?讨罚中国人的人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多有一种救国救民的心情,如鲁迅者,他们认为是中国的文化造成了中国人的劣根性,所以着眼点大多是儒家文化;二是虚拟了一种不存在的人类本性,而对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进行批判,这类作家太多了,难以胜数,几乎很多作家都有过这种类型的文章;三是自卑者的心声,这类人大多认为别国的文化有多么多么地香,中国的文化是多么多么地臭。
我很想问一问:你们究竟是站在什么样的文化立场上来批评中国人的人性的?你们了解多少人类的文化?
多少年来,我对鲁迅先生的思索一直没有停止过,可是我一直无法找到鲁迅先生真正的立场,如果有的话,那就是虚无主义。当然,我这样说的时候,很多人会骂我,说鲁迅的脊梁是最硬的,鲁迅的正义是有口皆碑的,是的,这是鲁迅先生从中国文化和人类文化中继承下来的道德,这也可以说是鲁迅先生的文化立场,但是,这并非形而上的文化立场。当我们进一步要询问先生的时候,先生就拿出了《过客》来回答我们。《过客》是什么?是迷茫,是虚无。鲁迅只是砸碎了旧世界,打碎了传统,却没有告诉我们未来。鲁迅的理论是没有系统的,他没有论述中国人应该怎样(当然,这一工作应该由后来人完成),所以鲁迅的文字那样悲壮,没有理想主义的光辉,倘若人们把它当成真实的话,那么你一定会悲伤不已。鲁迅所缺乏的是形而上的哲学论述和相应的道德伦理的构建,而这对于中国人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李敖呢?柏杨呢?哪一个最终不是陷入虚无主义的哀号中?
我一直在想,他们把自己看不惯的东西都说成是中国人的劣根性,却很少上升到人类共性和形而上的哲学、宗教层面上进行阐释。最后,我只好悲伤地把他们让过,到人类那些伟大的先哲身上去寻找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中国后现代意识的开启者,虽然他们与真正的后现代精神还有一定的区别,但是,其所用的方式和最终的结果却惊人地相似。
当我们说五指中哪根指头长时,一定要和其它四个手指进行比较,而不是和其中的一个手指进行比较,只有这样,才能比较清楚。“五四”时期的先驱们为了民族的命运而对中国文化进行的批判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他们也只是仅仅看到了一部分人类的文化和生活,就那样张扬地讲中国人的种种不是了。这是一种显见的局限,可是我们将他们神圣化,再也不能前进。这是今人的悲哀,懦弱和愚昧。当文化失去了它自身的运动机制时,它也就死了。因为这种局限,我们在今天就应该重新来审视被他们批判的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与道德。
那么,那么多的作家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道德进行口诛笔伐时,又依赖的是什么呢?其中最重要的依赖就是鲁迅和虚无主义。
因为这样一些局限,使我们一直局限在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小范围里,而不能去看人类的全貌,因而不能真正地提升我们的国家主义理念和民族主义意识,也不能窥见人类的共性和差异性。
由于种种原因,我接触过一些欧洲人和非洲人,和他们探讨过中国人与他们的共性与差异性。最后,我们发现,他们的话,还是应了孔老夫子的那句话:性相近,习相远。也就是,人类有很多共性,但由于文化的差异而有了一些习惯上的不同。其实,何需我们去亲自接触外国人,当我们去看看他们的艺术和哲学时,我们就会得来人类共有的品性。
当我们批判中国人的人性时,是否也共同在批判人类的本性呢?当我们这样批判的时候,我们是否把一切都批判了呢?很显然,这就是虚无主义。
应该停止批判了,至少不要再没有任何研究地批判了。批判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使我们中国人失去所有的自信,而甘愿成为别人的附庸。这样做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我们会更为保守地谈“中国化”。从心理学上讲,这是一种自闭症所带来的自大狂,其实,根本是自卑意识在作怪。
那么,我们应该做什么呢?我以为,我们应该多介绍一些人类的文化,多从人类的共性来探讨一些深层的问题,多关注一些人类共同的问题。在这种大的探讨中,也许我们就能自然而然地知道自己的不足,也能真正地自发地改善我们的文化。也只有这样做的时候,我们民族文化的优劣点才能自然地显露出来,我们文化的自信性才能真正抬起头来。在那个时候,还需要教条的理论吗?
中国人,从狭隘的自以为是中走出来吧,把人类的命运当成自己的命运,这样我们才能高瞻远瞩地走向世界。
中国人,从虚无主义的泥淖中走出来吧,肯定自我吧,这样我们才能从自卑的阴影中走出来,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尊严。
那些口口声声责骂中国人的国人们,请你们讲讲人类吧,把人类讲清楚后再讲中国人吧,否则,请你们住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