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文艺批评 |
为什么儒家会成为百家之首?
难道仅仅是统治者的需求?
从“五四”以来,历来都是批孔的,却很少有批董的,更少有批朱的。批董和批朱都是在褒扬孔子和儒家学说时才进行的一些修饰。
鲁迅一生都与礼教作斗争,从某种意义上说,与其说他在批孔,不如说他在批董。董仲舒假借孔子构建了自己的理论,成为自西汉以来最重要的“圣人”,但人们很少把矛头对准这个人。原因是什么呢?
为什么董仲舒的理论会成为封建统治者所依赖的唯一的理论?
为什么儒家学说会成为百家之首?
这是我们在认识传统文化时必须要理清楚的问题,否则,我们的很多批评都将留于虚无。有人说,道家是中国第一哲学,可是为什么在影响方面不能超过儒家呢?为什么在先秦时期都不如墨家呢?还有人说,董仲舒是中国文化中的第一罪人,为什么呢?罢黜诸子,在当时意味着什么?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董仲舒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
首先,我们来看看为什么诸子中儒家占了先河。
从先秦来看,最盛的儒墨两家。尽管后来我们知道道家有两大伟大:老子和庄子,而墨家只知道墨子,却不知禽滑厘等,原因是后来道家慢慢地兴盛了,而墨家几乎绝迹了。
道家所谈论的是自然之道,是天道,却不与民生和人伦为重,也就是说,道家是高山流水,智慧中的智慧,一般民众是无法理解和接受的,恰恰相反,儒墨两家重的是民生和人伦。先秦时期,是战争最频繁,民生最艰难的时期,朝纲先失,人伦破坏,或者也可以说,先秦时期正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时期,一切人伦都在新旧更替阶段,百姓需要一种新的人伦道德来安定社会,需要一种更为世俗化的学说来解释和稳定民众。同时,先秦时期,也是民众意识崛起之时,民众也迫切需要一种承认自己的理论。
在这种情况下,诸子之说中,只有儒家和墨家拥有这些道德文化资源。道家几乎不关心世俗,阴阳家重的是世界的常理,即形而上的理论,法家一味地为统治者服务,名家也不关心民生,等等。儒家和墨家不同,儒家所持的六艺代表了当时最重要的文化力量,可以说是当时社会中的中坚力量,儒家提倡的仁义礼的观念正好符合了当时混乱的社会需要,不仅仅是统治者需要,老百姓也需要。儒家被当时人们接受,最重要的是,她的巨大的文化传承性,即她极力地强调传统的重要,这符合人们的接受心理。在此基础上,儒家又改造传统,从传统中抽象出仁、义、礼的哲学、道德思想。孔子时代主要提倡仁与礼,仁便是爱人,爱一切人,它符合民众的意愿,这是孔子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也是孔子成为圣人主要所持者。当然最主要的是传承的礼的思想和形式。这也符合当时宗法制思想日渐上升的时代心理,它既是王公贵族们稳定社会的主要所依者,同时也是社会细胞家庭的主要依据。
在传统观念中,我们总是批判孔子的思想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思想,不符合被统治阶级的思想。这样的观念是不符合历史的,也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在一段时期里,我们总是强调对立的哲学观,使阶级论一直潜伏在中国人的内心里。现在还有很多学者和知识分子仍然认为,孔子和董仲舒等只是为统治阶级服务,没有为被统治阶级着想。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没有民众的支持,任何观念都将成为短命鬼。如早期的法家,一味地强调由上而下的酷刑。秦亡了,隋亡了,元也亡了。法家就是强调了对立面对遭此下场。儒家强调的礼的观念由周时就开始了,已经深入民心。孔子用仁的思想将其改造,孟子又加以义,孟子还特别强调“民为贵,君为轻”的观念,旬子则从客观主义的角度和“人性恶”的方面进行了另一番解释,自此,先秦时期儒家的思想基本上可以说非常符合当时社会的需要了,上自王公贵族,下自平民百姓,都能接受。大概是儒家的观念太甚,以至于在秦时有“焚书坑儒”的恶事发生。
墨家也一样。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墨家初期是儒家的派出者。墨子受学于儒家,同时,墨子提倡的“兼爱”观念与孔子“仁”的思想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墨子更加强调中下层民众的意愿。这就使得墨子在当时中下层民众中享有盛誉。
其它学派则不曾有这样的力量。
而在儒家和墨家之间,儒家又比墨家更切合当时的社会需要。儒家所持的六艺,正是当时中上层阶级所必须的,而墨家进行的是中下层阶级即当时的工商业阶层的教育。儒家很容易地占领了社会各界最重要的岗位,而墨家则仅仅成为“江湖”联盟。在当时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墨家还不能主宰社会的意志。儒家学说与墨家学说相比,儒家学说更为系统化,既具有形而上的哲学,又具有世俗人生所必须的伦常道德(这是至关重要的),而墨家学说则流于表面,甚至流于诡辩。
所以说,在先秦时期,只有儒家最适合当时社会的需求。儒家的积极进取的精神也正是当时变革社会所需要的精神。
其次,儒家重视教育的风气使儒家自然而然地成为显学。在先秦学派中,只有道家重无言之教,其它各派则非常重视教育,但在众多的学派中,儒家是最重教育的。从传播学的角度讲,儒家是非常重视学说的传播性的。孔子虽然不是历史上第一个开办私学的人,但他是历史上第一个以开办私学而著称的教育家。他的弟子最多。不仅如此,孔子还周游列国而讲学,将其学说散布四方。如同今天的大学者在全国各大学讲学,以传播自己的思想一样。孔子的这种举动,是带有先导性的,在他之后,墨子、惠子、张仪等也开始四处讲学并求官。
儒家也在各学派中最有教育的资本,儒家的六艺是从周时继承下来的,这是当时知识分子必须掌握的知识、修养和技艺,也就是说,儒家所教育的学生,正是社会的中坚力量。
重视教育的结果,使儒家成了最大的学派。
关于这一点,也可以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身上看出来。苏格拉底虽然没有开办学校,但是他的教育无处不在。他常常在街上、酒馆里与人辩论,教育学生。他的学校就是整个社会。受他教育的人不计其数。柏拉图觉得这正是苏格拉底的缺陷之一,所以,柏拉图开办了学校,有了教育的教材。这正是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在后世留名的主要原因之一。
教育培养了接班人,这种传承性是学说得以继承和发扬的重要原因。道家和其它各学派显然没有足够地重视教育,或者说,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其它各学派不可能在教育上取得重大的成就。比如,前面已经述及,只有儒家具有理论上的系统性和传承性,而其它各派相对于社会急需,只能说是边缘学科。
第三,从历史上也可以看出,儒家的仁义观不仅是知识分子所推崇的主要社会价值观,而且也成为封建君主统治所依循的主要精神。秦的残暴使汉时知识分子认清了儒家仁义的重要性,这是汉武帝之所以采纳董仲舒的主要原因。元的残暴使清也认清了儒家的力量所在,于是,清王朝从一入关就开始提倡王道和仁政。
从历史主义的眼光来看,儒家所提倡的礼教这一非常具体的社会伦理,正是历代封建社会所依据的重要组织。如果儒家没有这样的伦理与组织,儒家就不可能成为社会的主流学说和价值观,就会被另一种具有相同功能的学说所代替。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基督教在西方社会的功能看出。在西方社会,无论君王怎样流行,只要有基督教的伦理道德与组织,整个社会便是稳定的。这正是基督教最大的功能所在,也是基督教在西方社会成为主要精神的原因所在。儒家也一样,它发挥了和基督教一样的作用与功能。试想想,如果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没有了儒家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第四,在董仲舒时期,儒家学者在释经的过程中,对儒家进行了重大的改革。董仲舒在将儒家与道家相比的过程中,看出了儒家缺乏一种形而上的明确的阐释,于是,便借鉴道家的学说,将“天”人格化,并提出“天不变,道亦不变”,使儒家不仅仅成为一种与宗教同类的学说,还使儒家第一次具有了一种形而上的哲学依存。在当时,人们都非常重视五行阴阳,于是,董仲舒又把五行学说与儒家的学说进行合并,形成“五德”伦常和“天人感应”的天人合一观,使儒家学说在神学的装扮下世俗化,神圣化。在此基础上,他将礼教进行了更为明确的界定,这便是“三纲五常”,上至君王,下至百姓,他都关照到了。礼教在这个时候才开始产生,而这正是鲁迅毕生批判的对象。所以说,鲁迅实际上批判的主要是董仲舒,而非孔子,当然,从根本上来讲,孔子是根源之一。自此,儒家成为中国封建时代最成熟的学说、伦理、价值观,儒家学说也完成了它向神学和俗世两方面的改造。再也不可能有任何一家学说能与其抗衡。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成了众望所归。
第五,儒家从孔子开始,就有了学术梯队,而从董仲舒开始,凭借官方,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起了自己的学术梯队。一批批的接班人使儒家成为自汉以来唯一的正统学说。关于这一点,是众所周知,不用笔墨了。
注:此乃《董仲舒的功过是非》一文的第二部分,待续(怎样来重新评估儒家在社会上的地位与作用,怎样来重新评价董仲舒的功过是非)。
相关文章
答潘石纥:儒家是不是宗教
从历史上相国一职的变化来看中国文化的出路
中国人该将“天下观”拾起来了
中国文化如何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前一篇:祝天下母亲健康、快乐、长寿
后一篇:博客界厦门现象引起厦门官方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