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该向斯皮尔博格学内功

在中国的电影导演中,我是看好张艺谋的。看好他是因为他的外功不错。比如,最好看过的那部《黄土地》中,就被他的色彩感与画面感所吸引,再后来是《英雄》等片中的技术的创新。张艺谋对中国电影的贡献也在于此。
但是,昨晚上看他与世界级的电影大师斯皮尔博格谈电影的片断时,却非常遗憾。在整个谈话中,张艺谋似乎神采飞扬,但实际上面对斯皮尔博格时还是一幅晚辈与信心不足的表现。他所喜欢的也许是与斯皮尔博格在一起,而不是对话本身。
也许事先他们安排了这样的谈话内容,但后来想想,张艺谋缺乏的还是斯皮尔博格的内功。在我看到的极短的斯皮尔博格的谈话中,他的谈吐极为深邃。当张艺谋说一百年后电影的技术革命使电影更多地向个人化转变时,斯皮尔博格微笑着说,人是一种社会动物,人有一种孤独地与社会对话的存在需求,这种人的本质使人需要电影。他的意思是,电影就是这样一种人的存在方式。
在我所看过的斯皮尔博格的电影中,《辛德勒的名单》、《慕尼黑》等大片都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记忆,这记忆不是感官上的,而是心灵上的。斯皮尔博格不乏技术上的创新,但他关注的似乎不是这些外在繁华与热闹,他关注的一直是人本身,是人的存在的苦难。他抓的是一些历史大主题,所要表现的也是人在历史中的内心。相反,张艺谋便显得极为浮浅了。无论是《红高梁》,还是《大红灯笼高高挂》,还是《英雄》等,都能看出张艺谋的聪明与个性。他总是能抓一些冷的主题。但是,他所表现的又是那样浮浅,使中国人有些不知所云。这就是表现的不真实,不到位。斯皮尔博格不一样,他的表现有一种质感,能让你感到一种真实。
这就是斯皮尔博格的存在。是的,斯皮尔博格注重的是人的存在本身,而张艺谋醉心的是技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