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不再永恒
59%的人不相信爱情是永恒的
    昨天的性文化课堂上,我跟学生讨论的主题是“爱情是永恒的吗”。结果使我大吃一惊。
    记得我们上大学时曾经也讨论过这个话题,那时的我们都认为爱情是永恒的,很少有人否定这样一个神圣的结论,时隔十五年,爱情不再永恒。
    第一个回答的是位男生。他是这个班上一直坚持上课并时刻思考的学生,他说:“我不相信爱情是永恒的,我曾经交过一篇长达近一万字的文章――”我想起来了,我还在课堂上讲过他的观点,他说,“爱情会在婚后被琐碎的事情击碎,这是不可避免的。”
    我问:“那如果爱情不在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他说:“这个问题我还不知道怎么来处理,不过,在西方社会,可以离婚,重新寻找爱情,但在中国是不可以的。”
    西方是不是都这样,但很显然,爱情是他看来还是婚姻生活中的主心骨,是两性关系的重要枢纽。但我没想到的是,第一个学生就站出来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第二个发言的是位女生,她是这个班上最漂亮的女生,学美术的,她曾经在专业课上接受过关于性的文化――更准确地说是艺术的教育,所以她对这门课也能一直坚持来听。她是一位大四的学生,曾经给我交过一篇“中国女性手淫调查”的作业,这调查当然不是她的调查,是她的阅读中最触动她的一篇性文化方面的文章。我曾经在课堂上讲这篇文章时,我看见学生们都大睁着眼睛,刚开始一些学生还在窃笑,后面他们都非常严肃了。我告诉同学们,这篇作业是在课堂上讲也算有些惊世骇世的意味,但这是文化,是当天最重要的人性存在的现象,作为知识人,作为大学生,应该了解。大概我本来是不需要强调这些的。他们什么不知道呢?
    她站了起来,笑着看了看我,又看了看第一个发言的男同学,说:“我也不相信爱情是永恒的,如果要永恒,就只能存在记忆里。在一起是不可能永恒的。”
    她的发言仍然使我大吃一惊。她背后的潜台词便是,只要是婚姻,就不可能有爱情了,至少没有永远的爱情了。不过她又说:“爱情的温度常常不能恒久,总是要降温的,如果要让爱情的温度保持在36.5度,是要不断去呵护的。”
    又问了好几个同学,都说爱情是没有永恒的。我几乎要绝望了。我只好问:
    “谁有不同的观点?”
    没有人回答。于是,我只好说:
    “这样吧,我们来统计一下,请不相信爱情是永恒的人举手。”
    刚开始没有人举手,我笑道:“我不是政治辅导员,这课堂也不是先进性教育。我希望大家真实一些。我讲过,课堂上的虚假是中国教育最失败的地方,我不希望我的课堂是这样。那样的话,我转身就走。”
    

 
    经过我的鼓励,大家活跃了。开始举手了。但说真的,事后我想起这个细节时还是非常悲伤。连这样的表达都要如此地鼓励一番,可见,我们现在的教育是多么地失败。教师在课堂上讲的都是些无关痛痒的话,从来不敢表达真实的观点,因为这是管理者所不允许的,而学生的回答也往往是官话。我不想这样。这是一个教育者的耻辱。我常常鼓励学生说出真话来。我们不是常常说,真善美是我们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吗?在教育中,我们连真都做不到,还追求什么呢?
有34人。我让人数了一下总人数。今天来上课的总人数是58人,也就是说,有59%的人是不相信爱情是永恒的。那么,剩下41%的人是相信爱情永恒的吗?不能这样说。有很多人总是中立的,他无所谓永恒不永恒。也就是说,这后面的数字还要锐减。我忘了让那些相信爱情是永恒的同学举手了。不过,所幸的是我没有让他们举手。这样一个小数也使我感到欣慰的了。
    

    瞧,无论怎样精采的讨论,还是有学生干自己的事的。这就是大学生
 
    接下来,我很想听听相信爱情永恒的同学们的观点。我记得有三个坐在一起的男生没有举手,但我问第一个时,他说,我不相信爱情是永恒的。我又问第二个,他说,我也不相信。我说,你们刚才不是没举手吗?他们说,举了呀。可在我的印象中,他们真的是没有举手。我肯定是太乐观了,以至于没有看清楚。
    便只好问另一个男生。这个男生曾经上台演讲过。我在课堂上有一个激励方法,就是让那些自认为是最优秀的同学上台来讲讲他的情感史、对爱情婚姻家庭的认识,当然也可以讲其它的。我非常希望他们能讲讲自己的成长中的痛苦与快乐。他是第一个上台来的男生。他很风趣。他从没有下面回答过我的问题,而是用一种化解的方法来表达另一种观点。我不生气,相反,我特别欣赏他。他说,他属于那种传统的责任感非常强的男生。他在那次演讲时我问他:“你现在在恋爱吗?”
    那时他说:“还不确定。”
    昨天我又问他:“你在恋爱吗?”
    他说:“这个问题你以前问过我了。”
    “我忘了,你今天还想回答我吗?”
    他笑了一下说:“可以,今天我可以确定地说,我恋爱了。”
    “恭喜你!”
    我说完,一看表,已经快下课了,便赶紧总结。我问他们:
    “你们想知道老师是如何判断和看待你们的这些观点的吗?”
    他们齐声说想知道。我说:
    “今天这样一个统计数字是偶然的,说明不了什么问题,但同样也可以说,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你们这代青春对待爱情的态度。首先,我要表明一个态度,相信爱情是永恒的,好,但不相信爱情是永恒的,也没错。大家不要希望我给你们打一个什么样的成绩。不过,我曾经长久地观察过,那些相信爱情是永恒的人,要么是没有恋爱过的,要么就是理想主义者,而那些不相信爱情是永恒的人,肯定是现实主义者。理想主义者肯定是要受到现实的打击(说到这儿时,那些不相信爱情是永恒的同学都哈哈大笑,显然,他们觉得自己是对的),但是,不相信爱情是永恒的人们也一样会受到现实的嘲弄,生活总是缺乏目标(只有极少的笑声)。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人人都生活在矛盾与痛苦之中,也是人类存在的谜之一。
    “当然,这样一个统计数字与时代有关。这样是不是就可以说是时代的退败呢?是不是道德与理想的丧失呢?我认为不能这样简单地否定,相反,我认为是时代的进步。在我们那个时代,很多人都会为爱情而自杀,我们相信爱情是唯一的,相爱一个人一生中只能爱一次,等等,有很多爱的迷信折磨着我们,我们也不能品尝性的快乐,可今天,你们是用你们爱的经验来回答这个问题,也就是说,当你们爱过后,才来回答这一问题的。这与我们那时候没有爱过就回答这个问题是截然不同的。
    “但是,我仍然赞赏理想主义者的爱情。理想主义者本来在人群中就是少数,这样一个统计数字是合理的。但如果我们要用统计数字来决定一切的话,显然是大谬。这是今天时代的大谬之一。我们正在被一些统计数字可怕地统治着,改变着。数字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迷信之一。人类需要理想的指引,虽然理想主义会屡遭打击,但他们以自己的痛苦为我们的时代确立了一种爱的榜样。他们使我们的爱向着真善美,也向着永恒,使我们的爱有了存在的永恒价值。当然,我也同样理解那些现实主义的爱情,毕竟大多数人是很平常的,而常人往往要受到现实的局限。平常的爱情也是值得尊重的。可是,假如那些平常的爱情里凭添一些理想,那爱情也许就不再是黑白的,而会变成彩色的。岂不更好。
    “好了,有关爱情的真正的讨论我想放到下节课。今天就到这儿下课吧!
    “祝你们有个好心情!”

我从不在讲台上站着,像个权威似的,我更愿意站在学生中间
 

学生的作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