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的爱情
很多学生问,是该多谈恋爱,还是少谈恋爱?我说,可以多谈一些,但不可泛滥。为什么要多谈恋爱呢?我曾经跟刘达临教授探讨过这个问题。他的意见跟我的一样。我们认为,恋爱的结果应该是婚姻。也就是说,多谈几次恋爱是为了寻找更好的伴侣,为了更好地处理好婚后的感情问题。其实这种说法我后来觉得也是比较牵强,虽然它完全符合于人性。
我们其实是提出了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那就是什么样的爱情最适合于婚姻?婚姻是一种生活,是现实生活、感情生活和理想生活的综合生活,而爱情是简单的,大部分时候是与现实生活对立的。这是人类的悲剧。因此,爱情与婚姻常常是敌人。爱情成了一种精神生活,婚姻却成了一种世俗的现实生活。但人既是生物的,又是精神的,同时又是社会的,人就不可避免地要同时过着几种生活。爱情成为婚姻的基础也就有由而确立。
我曾经问过很多学生关于爱情与婚姻的认识,让我惊讶的是,有很多女同学说,爱情是爱情,婚姻是婚姻,是不可混同的。他们的意思是婚姻生活中可以没有爱情,而爱情也不一定就发展为婚姻。这种思想太可怕了。它消解了我们对爱情与婚姻的崇高意义。其实,婚姻是给我们的爱情提供了一种永恒的可能。这是人对永恒渴望的一个表现。但她们太实际了,对物质生活的迷恋和对婚姻生活的绝对世俗的认识,是一场错误。
问题是,80后一代几乎要过上这样一种生活了。他们从中学时期就开始了漫长的恋爱史,对爱情的疲倦有可能导致他们对爱的幻灭,从而进入一种缺乏热情的婚姻生活。现在流行的单身家庭和丁克家庭其实就是表现之一。丁克家庭貌似是爱情的守望者,其实是婚姻的绝对恐惧者。他们对婚姻没有信心,对爱情也没有信心。
20岁左右的青年常常问我,到这个年龄了还没有谈过恋爱,是不是他们有问题了?这就告诉我们,这一代人的感情生活比前几代人提前了好几年,几乎与他们的身体一起在成长。应该说,这是更为人性的感情,但是,我们仍然存在很多忧虑,因为依我们前代人的生活,在他们这个年龄段,是没有能力为感情负责的。问题是,贞洁观已经在爱情与婚姻中没有意义了,何来责任呢?因此,我认为,应该重新认识他们,重新认识人类的感情生活和性生活、性道德。
有关爱情,在这个时代有一个神话必须要打破。这就是“一个人一生中只有一次真正的爱情”的神话。它害了很多人,使很多青年走上了绝路。这个神话来自于文学作品和一个神话故事。说的是有关荆棘鸟的故事。传说中,荆棘鸟在一生中只爱一次,并为这次爱滴血而死。这个悲剧而凄美的故事几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在新浪网的咨询中,有很多学生都问我一个问题:一个人一生中真的只能爱一次吗?我便一次又一次地痛斥这个观点。必须要打破它,否则很多青年很可能会因此而丧命。
还有一个神话也必须打破,那就是爱情至上主义。在风行几个时代的奥斯卡电影《毕业生》中,我们看到一个事实,爱情凌驾于亲情、友情之上,可以不顾一切地伤害它们。在那个电影中,男主人公既和他女友有性爱关系,又和女友的母亲有性爱关系。在亲情与爱情发生冲突的时候,美国人是如何处理这一关系的呢?它只是让他们中间有一个忏悔期,然后就让爱情战胜亲情。《毕业生》正是美国“性革命”时期的产物,也是美国人爱情至上主义风行的产物。在我们这样一个注重家庭亲情观念的国度里,它绝对是一个怪物。不知道美国人到现在有没有进行反思,但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是无法认可这个故事的。它是一种误导,是一个虚假的谎言。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种爱情至上主义在中国青年中十分风行。我们从很多流行的影视剧中就可以看到。为了爱情,人们可以不顾一切地做任何事。在爱情面前,我们可以原谅任何错误。这是一种时代的疾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