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前卫、幻想与臆造的离同居――评邱华栋的《离同居》

(2005-12-04 22:01:04)
分类: 关心一切
 前卫、幻想与臆造的离同居
――评邱华栋的《离同居》
     邱华栋这个名字大学时就常见了。跟我一样,不但写诗,还写小说。跟我同一年进大学,同一年毕业。他在北京,我在兰州。他小我一岁。但我在全国定然是个无名小卒。后来他专写小说了,同样地出名。我是到近年来才开始写小说的,仍然没他那样出名。有时想起来,觉得老天不公,但仔细想想,他的才气之大,是我不能比的。这样说的意思是,他的作品我大致都是读过的。
 
    跟他联系是去年冬天的事。还是托中国青年出版社的一位朋友找他。我们匆匆说了几句。后来在新浪的博客上又碰面了,我赶紧加了他,但他似乎没有看见我。今天中午,拿起手头的《小说月报》,问樱宁哪一篇好。她说,《离同居》还不错。便读起来。读完后有些不同的感受,便想写下来。
 
    应该说,这篇小说继承了他一贯敏感的的特点。华栋的小说经历了几次脱变,先是很先锋的,后来就是现在的这种新写实味道的,但《离同居》定然不是写实的。这也是华栋小说的一个特点,与新写实派是貌合神合。
 
    从他的小说与诗歌可以看出,他是深受西方文学影响的,只不过几次突围回到了人们期望的传统。其实这仍然是一个误区。按我的看法,他应该是能将中西方很好地结合起来的一个大作家。这篇小说便是一个例子。当然,也许在他看来,这篇小说根本不算什么,但我注意了它。
 
    注意它是因为华栋探索了一个时下敏感的话题,即在这个离婚率越来越高、同居和婚外恋越来越多的时代,现代人如何在多维存在中找到一个稳定的坐标。应该说,文学创作就是作者创造的一种生活,与现实的存在是有距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华栋的小说特别是这篇小说就具有这样的价值。小说中的赵海和梁红经历了恋爱、家常、厌倦、离婚、离同居的过程。这是现代中国无数家庭所遇到的共同的问题,同时也是无数家庭要共同面对的难题。如何回答这一问题呢?
 
    华栋显然是经历了一场幻想。虽然生活中也可能有这样的原型,但依我看,它仍然属于幻想,是一种冒险。赵海和梁红前期的生活是写实派的,是随处可见的婚姻家庭生活,但他们离婚后的生活,即离同居的生活则不同了。赵海在离婚后再次经历了一场青春的体验,他常常去找女朋友,后来还找了一位十九岁的大学生,但他最终还是厌倦了这虚假的青春,回到了当下。应该说,他是从婚姻中真正出走的人。而梁红呢,则经历了一场精神上的洗礼。小说中她似乎没有任何外遇,她重新恋上了赵海。不仅仅如此,她从她的家庭中终于出来了,她拥有了理性,拥有了宽容,并主动担负起教育孩子的全部责任,她还对赵海谈女朋友的事不问不闻。他不仅拥有了梁红的全部爱情,还能在外随处风流,而她呢,还是守着曾经的丈夫。
 
    小说在结尾时也是一次冒险。当赵海的岳父问他们感情的事时,他们把实情讲了。当他们在准备复婚的时候,却又拒绝了。小说在这时候结束了。之所以说这是一次冒险,既可以说这种离同居的生活是理想的婚姻生活和情爱生活,又可以说是一种臆造。
    这便是我要批评的。小说虽然在力图找到一种婚姻生活的新模式,但这种模式显然是与当下的社会心理不相副的,也与小说中主人公的心理不相副。
 
    首先,小说暗示了一种男人中心文化至上的心理。如上所述,小说中男女主人公对待离婚后的生活是不同的。男主人公在后来整个地成为一个风流男人,而女人公呢?她一方面是一位称职的母亲(父亲不再去管孩子了,这是群婚杂居时代“人不知其父”时代的情结),另一方面,似乎成了一位情妇,因为他们不再是法律意义上的夫妻了。也许,对于男人来说,这是最好的结局,而对于女主公则就大不一样了。小说中女主人公似乎对生活没有危机感,对自身的存在也没有危机感,特别是对自己心仪的男人竟然万般接受。虽然已经离婚,但仍然有一种强烈的依附感。她居然没有选择?这是不真实的。
 
    其次,小说中男女主人公在离同居时的心理是虚假的。离同居后,赵海和梁红又处于热恋之中,虽然他们约定不干涉对方的生活,但实际上,这对恋爱中的人还是不可能的。当赵海在外恋爱很晚回来时,梁红居然没有任何的反应,相反,她还是等待着他。这对恋爱中的人来说,是不真实的。
 
    最后,结尾虽然是一种浪漫主义的描写,但我们不禁会问,这种离同居的日子能持续多久?社会的多变和压力使现代人始终在寻找一种稳定的心理,虽然婚姻也是社会压力的一部分,但对于现代人来说,稳定的婚姻仍然是理想的选择。当然,小说赞扬了一种情爱的复苏,这是可贵的,但这种情爱时时刻刻面临着破产的危险(赵海始终都有外心,这对梁红来说,是很危险的,也是不公平的),那么,双方中定然有一方要选择婚姻。这是现代人的心理。如果按现代人的心理来分析,这个结尾显然是不合理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