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AFT利益了谁?
如果你在睡眼惺忪中摸索开电视,如果你为一个个陌生的名字心悸不已,如果你为斯特恩大舌头般的一声“Yi jianlian”充盈笑意……那意味着,你中招了!
对于NBA,中国球迷的了解过程显得颇为“倒装”:从膜拜乔丹关注公牛,从着意公牛见证总决赛,从追随姚明熟识火箭,从助威火箭解读比赛……在2007年6月的一个清晨,中国球迷又因为易建联的存在而亲历了“选秀”的种种。不经意间,伴随着NBA脚步与中国的一步步合拢,中国球迷加深了对NBA文化的了解,接受了对NBA产品的把玩。
这自然是个不错的双向选择过程:对于球迷,在公休日可以拥有一个紧张刺激高尚曼妙的休憩欣赏平台;对于NBA,也可以在“拓荒”中国数亿市场的同时做大自己的“蛋糕”尺码。“文化侵略”?炮轰南联盟大使馆后可以这么说,但现在,NBA已经成为很多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不是么?对于选秀现场,似乎并无赢得国内数以千万计球迷关注的理由:一来屡屡上演的痛哭流涕想来更似“脱贫会”;二者易建联的选秀顺位早已在几天、几月甚至甫一宣布参加选秀时就已被定位——“第二个姚明”即便成不了联盟的一线球星,也会给某只“幸运狗”带来无以数计的东方关注!
即便如此,选秀过程,包括总决赛期间十家NBA官员莅临东莞以及易建联在美国的两月训练都得到了国内毫不吝啬的关注:从“有望状元”到“风闻劫杀”,伴随着“可能性”的变更,中国球迷的心情亦起起伏伏。
可以将此解释为“爱国主义”,但更应钦佩美国人的推广手腕。正因为易建联的存在,中国球迷第一次在比赛之前了解了NBA的某一环节,也令奥登、杜兰特们更早地进入了球迷的视野,令并无多少NCAA印象的我们对下赛季这些“大学英雄”们的表现充满期待。
从这个意义上,或许易建联不过是一枚棋子,一枚进一步拉近中国和NBA距离的棋子,但姚明、邓肯、科比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即便贵为“超级球星”甚至“文化现象”,在球场、社会中呼风唤雨的他们的不过是NBA的雇员,为NBA的市场计划、全球计划贡献着自己的影响。虽然听来不近人情,但事实往往就是赤裸如此。
真正的问题是NBA善于利用这些棋子,球员甘于充当这些棋子,球迷乐于消费这些棋子。在商业气味颇为浓烈的NBA,“善于”、“甘于”、“乐于”衔接起的便是三厢情愿和顺理成章——在球员得到自我实现的舞台,球迷得到悬念破除的结果,NBA获得显性的转播收入和潜在的关注收入的同时,皆大欢喜。
“将顾客看作上帝”,十年前中国的商家便已提出这样的说法,但这真正能令顾客笑容可掬地掏腰包,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面对NBA,面对本无甚关注点的“DRAFT”,从中国篮球界到商界,都不啻是个巨大的启示。
前一篇:对杜伊应“多予少取放活”
后一篇:气质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