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译自 Ann Thorac Surg
2000;69:S270-297
D 冠状动静脉瘘(coronary
arteriovenous fistulas, CAVF)
冠状动静脉瘘在Ogden分类里属于“重要(major)”的冠脉畸形,并意味着终末性的畸形(represent
an anomaly of
termination)。CAVF是Krause在1865年首次描述的,在存活新生儿中的发生率1/
50000(正常人群中是0.002%)。在接受导管检查的患者中的发现率是1/
500(0.2%~0.25%)。CAVF是最常见的对血流动力学显著影响的冠脉病变,包含了近半数的冠脉异常,可以是先天性的也可以是获得性(创伤、感染、医源性)。大约55%~80%的CAVF是独立存在的,其余20%~45%合并其他的先天性心脏病,包括TOF、ASD、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VSD、PDA、附加的(superimposed)冠脉病变(占35%)。单一瘘管最常见,大约占74%~90%;多发瘘管占10.7%~16%,其中来自于两侧冠脉的占4~18%。命名法建立在对瘘管起源血管和终止腔(chamber
of
termination)的描述上。1966年Sakakibara等已根据血管造影提出分类:A型(近端型proximal
type)指近段冠脉节段性扩张(segment
dilated)发出瘘管开口,远段正常;B型(远端型distal
type)指冠脉全程扩张(dilated over entire
length),以瘘管形式终止于右心系统(终端动脉型end-artery
type),从近端到瘘口(proximal to
fistula),冠脉的正常分支(regular branching of
coronary)。
这种分型有外科指导意义。A型需要心外膜结扎瘘管(epicardial ligation),瘘管开口远端,保留正常的分支血流,不需要体外循环。B型需要在瘘管终止位置用心内荷包缝合(intracameral purse-string
sutures)结扎毛细血管前止点(precapillary end),需要体外循环。
正如在CAVF介绍中所提到的,CAVF的病因可以是先天性或获得性。获得性的定义本身可以分解呈感染性、创伤性和医源性。医源性可以进一步分成外科、导管术后、血管成形术后、心内膜活检术后。为尽可能保持命名法层次最小化,从而减少树状分支过多导致的繁琐,将修饰命名附加在命名法第三层获得性CAVF之下。这个修饰命名应添加在上述CAVF的主要诊断命名法和描述命名中。
E
冠脉走行在心肌内/冠脉肌桥(intramyocardial
course of coronary arteries /
bridging)
1922年Crainicianu首次描述了一例走行在心肌内(intramural /
intramyocardial)的心外膜冠脉,即所谓的“肌桥”(bridging)。在接受普通心导管检查中的发现率是0.5%~16%,估计一般人群中的发生率是5.4~85.7%。1951年Geiringer报告了在尸检中的发现率是23%,并将之分为:1型:LAD位于室间沟深面,肌桥围绕一周(circumferential);2型:在LAD向心尖走行时,肌桥自纤维三角覆盖LAD(muscle
bridge from trigonum fibrosum investing the LAD, as ti passes
towards the apex)。这种类型最常见。
1991年Ferreira等在分析了50例病例后建议在Geiringer分型基础上加以改进。内膜的纤维性增厚(fibrous
thickening of the
intima)应在两种类型中都描述:1型(31例):表面肌桥(superficial
bridge),横跨动脉,以锐角(acute
angle)或垂直(perpendicularly)走向心尖;2型(10例):肌桥跨越LAD,束带(a
bundle)包裹血管,起自右室心尖肌小梁(RV apical
trabeculae),跨过血管,终点在室间隔。LAD走行偏离室间沟,靠近RV。
1960年Portsmann和Iwig第一次描述了肌桥的造影表现,并杜撰了(coined)一个新名词收缩期血管的“挤出/压迫(milking
/
compression)”效应来描述。1976年Noble根据心房起搏应激实验(stress
test by atrial
pacing)血管造影中收缩期LAD狭窄比例提出新的分型:1型指小于50%;2型指50%~75%;3型指大于75%。他得出结论LAD存在严重狭窄的3型患者在用力(at
effort)时有心肌缺血的风险,并建议此类患者应避免重体力活动(strenuous
exercise)。他建议使用心得安(propranolol)以减轻心率和收缩力,并且第一个从理论上提出了外科松解的指征。1982年Kramer并未采纳Noble分型,而根据血管造影提出修正:1型指狭窄少于30%;2型狭窄31%~50%;3型狭窄51%~100%。已研究了与心电图表现和生存研究(viability
studies (stress
thallium)?)间的相关关系:1型无心电图缺血表现或发现应激铊(stress
thallium
?);2型中25%出现心电图异常,但应激铊正常;3型30%出现心电图缺血表现,并且33%应激铊阳性。
命名法中包含了这两类分型。Geiringer和Ferreira分型是建立在尸体解剖基础上的纯粹形态学描述,并未证明表面型(superficial
type)和深在型(deep
type)之间在临床表现上有何差别。Noble和Kramer分型建立在血管造影、心电图缺血表现和应激铊的研究上,他们在造影收缩期狭窄比例的分界值(cutoff
value)不同,但到达同一个终点并和临床相关。Noble分型是早年的先驱性研究,是应用心房起搏应激实验、测量乳酸水平、并且同期记录心电图数据的对照性研究(controlled
study
setting)。Kramer分型是回顾性分析相关症状、心电图改变,应激铊实验与他们的血管造影相比,是在不同时期多中心进行的,因此其说服力和/或实用性较差。
F 冠状动脉瘤(coronary
aneurysms)
1761年Morgagni首次描述一个梅毒(syphilis)患者出现冠状动脉瘤,继而1812年Bougon指出“冠状动脉瘤”也是粥样硬化性扩张(ectasia
or dilating
atherosclerosis)的同义词。第一个血管形态学/影像学的描述是Munkner在1958年报告的。在正常人群中的发生率在0.3%~4.9%,并且男性更常见(88.2%)。
冠状动脉瘤定义为较相邻正常的冠脉扩张1.5倍,存在两种形式:囊形(saccular)和梭形(fusiform),梭形更为常见。梭形动脉瘤是典型的狭窄后扩张(poststenotic
dilation),主要由粥样硬化引起。囊形动脉瘤更倾向于破裂、血栓或瘘管化(fistulization)。这两种类型都可以是单发或多发。
1976年Markis提出了血管造影分型:Ⅰ型指两支或三支血管弥漫扩张(diffuse
ectasia);Ⅱ型一支血管弥漫扩张并且另一支血管局限性血管瘤(localized
aneurysm);Ⅲ型一支血管弥漫扩张;Ⅳ型一支血管局限性血管瘤。
冠状动脉外科研究(coronary artery surgery study,
CASS)提出了另一种针对冠心病患者的动脉瘤分型:A型指冠脉瘤,无冠心病;B型冠脉瘤,同时冠脉粥样硬化狭窄小于70%;C型指冠脉瘤,同时冠脉粥样硬化狭窄大于70%。
Markis的血管造影分型(Ⅰ、Ⅱ、Ⅲ、Ⅳ型)解决了瘤样区域及血管的形态和数量(如:单发/多发、在多少支冠脉上、弥漫扩张或局限性)。CASS的分型(A、B、C型)解决了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及程度,试图更有预见性或外科性分类,但不偏离标准缺血性冠心病血管行旁路手术的界限(standard
ischemic CADV criteria for bypass
operation)。没有必要合并两种分类,因为在没有动脉粥样硬化时动脉瘤确实存在并进展(as
aneurysms do develop in the absence of
CAD)。Markis的形态学分类看起来对解释这种疾病的范畴更有实用。
冠状动脉瘤的附加修正诊断(additional modifiers for coronary
aneurysms)
冠状动脉瘤的病因有多种,但是未包括可作为命名的基础。冠脉瘤可以在第三层命名中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基于冠脉瘤最常见的病因,获得性冠脉瘤可以进一步分成动脉粥样硬化、Kawasaki病(川崎病)、创伤、医源性、感染、系统性疾病(Kawasaki病之外)等;进而,医源性可分为外科性、血管成形后、导管检查后、心内膜活检后。系统性疾病包括Takayasu病(无脉病)、多发性结节性动脉炎(polyarteritis
nodosa)、梅毒(syphilis)、E-D综合症(Ehlers-Danlos
Syndrom)、马凡综合征(Marfan
Syndrom)、硬皮病(scleroderma)等。为了保持命名法层次最少,从而减少树状亚型分类导致的冗长繁琐,应在第三层命名法后附加冠状动脉瘤样病变的病因学修饰性注解(modifying
annotation)。
川崎病(Kawasaki病)引起冠脉瘤的分离有所不同。以下专用于川崎病的定义已被各文献广泛接受:1、“节段性狭窄(segmental
stenosis)”:伴有多处扭曲的串珠样或辫样血管病损(a braid-like
lesion with multiple tortuosities),提示梗阻再通(recanalizetion
of an occlusion);2、“局限狭窄(localized
stenosis)”:分散的楔形狭窄存在于瘤样病变的入口或出口(discrete
wedge-like narrowing at the inlet or outlet of an
aneurysms);3、“膨大(ectasia)”:较相邻正常血管大1.5倍;4、“扩张或小动脉瘤(dilation/
small aneurysm)”:大于等于3mm(±不规则管腔irregular
lumen);5、“血管瘤(aneurysms)”:4~8mm;6、“大血管瘤(giant
aneurysms)”:大于8mm。
12.8%~25%未经治疗的川崎病患者出现中等程度瘤样病变(moderate
coronary involvement with
aneurysms)。Kato等根据急性发病后四年随访的临床和解剖结果提出血管影像分型:Ⅰ型(50%)指血管瘤复原(regression
of
aneurysm)、动脉壁规整(regular)、无临床症状、无心电图改变、无铊实验(thallium
study)异常;Ⅱ型(24%)指瘤样病变无梗阻;Ⅲ型(17%)瘤样病变伴梗阻;Ⅳ型(9%)指血管瘤复原、动脉壁不规则但无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