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商(Financial
Quotient)一词最早由美国作家兼企业家罗伯特.T.清崎(Robert T. Kiyosaki
)在《富爸爸穷爸爸》一书提出。Financial一词,在英文中译作“金融”;清崎的本意是“金融智商”,英文缩写为FQ。
中国财商教育第一人、有中国的“富爸爸”之称的汤小明先生给出的“财商”定义为:财商就是指一个人与金钱(财富)打交道的能力。财商是与智商、情商并列的现代社会能力三大不可或缺的素质。可以这样的理解,智商反映人作为自然人的生存能力;情商反映社会人的社会生存能力;而财商则是人作为经济人在经济社会中的生存能力。
作为父母,你对你的孩子进行过财商教育吗?
在一些发达国家,十分重视从儿童开始的理财教育。在美国,教育者把理财教育看做是“从3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以让孩子学会赚钱、花钱、存钱、与人分享钱财、借钱和让钱增值为主要内容的理财教育,已经融入了儿童教育过程中。美国教育专家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提出了他们应了解的消费常识:
1—3岁能辨别不同的硬币和纸币;
4岁能懂得不能见什么买什么;
5岁知道钱是怎么来的;
6岁能区别不同面值的钱;
7岁能看简单的价目表;
8岁能知道把钱存到储蓄账户上;
9岁能自己安排简单的一周开销计划;
10岁懂得节约的意义;
11岁知道从电视中了解有关的广告;
12岁懂得正确使用银行业务中的常用术语等等。
理财能力是人的一种生存能力,它直接关系到人的发展和一生的幸福。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非常富有,可是,他给孩子的零花钱,12岁以上的孩子一个星期不超过两个美金。他要求他的孩子要记账,钱是怎么花的,周末要进行报账,如果花得合理下一个星期奖励一个美金,如果花得不合理就少一个美金。这就是有远见的父母,他要让孩子学会节制,这就是培养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一位父亲带着6岁的孩子逛了3家商店,目的是为了买一辆物美价廉的自行车。最后,父亲把节省下来的10元钱买了一个孩子向往已久的乒乓球拍。这位父亲的做法很聪明,他的行为给孩子做了很好的示范,使孩子了解了什么是价格差,什么是明智消费。
带女儿上早教的时候,听阳光雨露教育集团董事长徐玲博士讲过她自己的做法:她每次带上小学的女儿到书店去,只让女儿买一本书。有一次,她带女儿上北京去,在北京的一个大型书店,女儿看中了两本书,在付款的柜台,女儿哀求妈妈想把两本书都买下,妈妈平静地说:“不可以。”一个不认识的妈妈看不下去了,生气地说:“如果是我的孩子想买书,别说是两本,就是十本我也会给她全买下。”最后,徐玲博士还是坚持让女儿买了一本她最喜欢的书。徐玲博士是一位智慧的母亲,她懂得让孩子控制消费的欲望,使孩子理智地消费。
对孩子正确地进行“财商”教育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引导孩子认识钱币。
曾经看到一个例子,父母和孩子正在吃饭时,父亲想让孩子知道餐桌上吃的东西都是父母用汗水挣来的,就指着盘中的饭菜说:“宝贝,这些是从哪里来的?”
孩子回答:“厨房。”
父母又问:“厨房的饭菜原料从哪里来?”
孩子回答:“超市。”
父母有点急了,又问:“超市的这些饭菜原料怎么样才能到我们家了?”
孩子不慌不忙地回答:“妈妈刷卡刷来的。”
平时带孩子上超市时,孩子经常看到妈妈刷卡买东西,就认为只要一刷卡就可以买来东西了,孩子并不理解卡上的钱是父母辛苦挣来的。
让孩子认识钱币,不仅要识别各种面值的钱币,还要理解钱币的意义、钱币的作用。钱币是父母通过辛苦劳动换来的,它可以用来购物,换取有价值的物品。
第二,帮助孩子合理储蓄。
给孩子适量的零花钱,让孩子尝试管理自己的零花钱。孩子的自制力比较差,父母要帮助孩子对零花钱进行储蓄。当孩子的名字打在从银行开的存折上的时候,孩子的激动心情是任何语言都无法表达的,她自然会珍惜存折上的每一分钱。
第三,教育孩子理性消费。
孩子对消费没有计划,很容易出现冲动消费,这就要求父母要经常教育孩子进行理性消费。买东西前要考虑所买的东西到底需要不需要,自己能不能承受得起,是否超越了购买力;买东西的过程中要货比三家,用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实现钱币价值的最大化。
财商关系到孩子的生存和发展。
作为父母,尤其是独生子女的父母,我们在孩子的财商教育方面,应该主动学习,科学引导,积极实施,提高孩子的财商,使孩子成为掌握自己命运的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