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城市印象视觉/图片 |
现在北京和上海之间的航班基本半小时一次,国航和东航分别是1小时1次,两人商量好是的,间隔半小时。
于是来上海就成了家常便饭。
但始终,我把自己的上海之行,都叫做“经过上海”,只因为我可能永远融入
不了这个城市,于这座大城市,我永远是个过客。 |
问我为什么?
因为她太现实,太利欲,太小资。
而整个城市里的,小资密度最高的,就是这里----上海新天地!
每次来到上海,都会有局外人的感觉,不仅仅因为人家说着你听不懂的话。
还在于这里的大街太干净,这里的窗户太明亮,我找不到我在北京喜爱的故乡的土。
感觉自己,在这里太小,就象个小孩子。
在皇城里,也感到小,但是是那种可以撒开了玩的小孩子,因为在北京,不是什么都靠钱来的。
而在这里,我是个拘谨小心的小孩子,在寻找自己的快乐,可那需要钱。在这里,是什么都靠钱来的。
这里是我和太太婚前一起来过的北京之外的唯一一座城市。
在这里,我们度过了甜蜜和浪漫的时光。并且有了海誓山盟。
那时侯,金茂大厦还没有踪影,新天地还只是一片老房子。
一切都天翻地覆的变化着,这座城市迅速成长。
唯一不变的是这些几乎一年长绿的梧桐树叶,还有
我和太太之间的誓言。
那时侯,我们紧握对方的手,就是在这样的绿色的梧桐雨中......
只是现在的梧桐树下,多了好多的阳伞和外国人。
这里也聚集了好多的漂亮女孩,她们大都美丽并且受过教育。
就象这些漂亮的小黄花。
但是在这样的没有丁点土的城市里,她们大都只能生长在花盆中,而这些花盆,就是天天在这个城市狗苟蝇营尔虞我诈的男人们。
这些男人或者给她们房子生活,或者给她们房子工作。
因而她们虽然美丽,但生长得却杂乱而又纠缠。
尽管天天沐浴着这“新天地”的洋风洋雨。
美丽的花儿在这样的长窗旁显得那样的娇小和柔弱。
而这样的长窗我们称之为“欧式”。它们的气派和窗明瓦亮远比我们的飞檐和红柱更招花儿去依偎相靠。
人们管这样的窗户下的生活叫做“小资”。
而花儿的陪衬让这样的小资更加小资了。
在新天地有太多的茶座或者叫做咖啡座。
或许一杯假的蓝山或者一杯18年的苏格兰威士忌会让这样的小资弥漫到这里的
空气中。
或许仅仅是靠在这样的座位听中国姑娘讲洋文
也够小资。
这是一个女人的世界,里面是各式各样的极具东方特色的女人衣裳。偏偏就包裹在这样座极具西方韵味的屋子里。
有这样一个让人欢喜让人忧愁的名字--喜福会。
落地的玻璃门里,恰好有一对西方女子走过。
于是沐浴在三十年代的温婉柔媚和今日上海的摩登时尚交织在一起的小资的清香中我按下快门。
小资情调还包括神秘的东方异国风味,比如泰国菜。
这是泰菜馆外的小香炉。
年轻的妈妈和她可爱的孩子。
两个人再互相讲着话,这让我恍惚几乎放下了相机。
因为我想起了在北京的爱人和女儿。
女儿的姥姥特别的疼爱女儿,就连去幼儿园都觉得孩子是受委屈了,即便孩子
去的是整个北京最好的“北海幼儿园”/所以一周也就让孩子去1-2次,一心一意地把孩子拢在自己双手的保护中。
孰不知,小孩子真的应该让她去经历,经历幼儿园,,经历新天地。
真希望有一天,我和太太都不用上班,陪着孩子,就象这个年轻的妈妈,给孩子
讲述“新天地“的故事。
老外都喜欢来这里,无论是旅游的,还是常驻的。
因为这里有他们熟悉的咖啡的味道,有她们喜欢的西式的建筑,有她们能听的懂得侍者的洋文。
远在他乡是孤寂而且凄凉的,所以这里有她们的回家的感觉。
于她们,来这里是回家。
于我们,来这里却成了小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