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这本书是因为前段北京的阴雨,上班时候不能出去拜访客户,顺手抄起同事桌子上的这本书翻看,不想却被吸引,于是就着淅淅沥沥的雨声,一口气看完。
其实早听说这本书,并且被吵得特别热,大凡这种被炒得特别热的东西,我都会有种莫名的反感和抵触。比如韩寒的书,我就一个字儿没有看过。虽然被炒得特别热,我觉得看一个乳愁未干的都不能正常完成最基本的义务制教育科目的孩子写的东西,是对我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教育背景的抹煞。一个经历如此浅薄的小孩儿,我还能指望从他的书里看到什么呢?
可是,这本《朗读者》,应该说是和我有缘,缘机来源于今年北京夏天的大雨。
读起来之初,15岁的少年米夏和大他20岁的汉娜发生了鱼水之欢。于是我怀疑这可能是个类似于《少年怀特的烦恼》那类型的小说。但是好像很多不同,因这肉体的迷恋伴随着洗澡,洗得干干净净,伴随着朗读,朗读得高雅而别有情趣,伴随着隐瞒,隐瞒得深刻而且彻底。在与少年情人的一次次幽会中,汉娜隐瞒着自己是文盲的秘密。而我从他们出游的段落描述,就已经猜到了这个秘密。
等米夏推断出这个秘密的时候,是二人的法庭上的重逢,此时,我才意识到这不是一本关于青春期的书,而是一个关乎近半个世纪间人们对罪责进行深刻反思的政治小说。爱情,或者说鱼水之欢和青春期烦恼只是一个引子,而这故事更大的引子却源自二战第三帝国的奥斯维辛和整个德意志民族的集体犯罪。在审判的过程中,米夏推断出汉娜不会读写,所以才不愿意被西门子升职而去当了看守,在法庭上,她不愿意暴露自己的这个秘密而宁愿放弃辩护而被判终身监禁。
小说中有三次反问,两次是审判中汉娜问法官的,“在那种情形您会怎么做呢”,法官都无言以对。还有一次,是米夏去问他的父亲“我明知汉娜是因为不懂读写并要刻意隐瞒才承担了所有的本不该那么多的罪责,要不要去跟法官大人说呢?”,主人公那研究哲学的大学教授爸爸根本无从做答而陷入沉思。这些反问,实际上都是社会问题的悖论,面对历史上的集体犯罪,谁该承受怎样的惩罚的问题,是两代人根本无法弭和的代沟,而对于父辈的错误,年轻人无言可对,或许他们能做的只有反叛。集体犯罪的愚蠢在于罪行的起源可能就是为了隐藏一个不识字的秘密,这是本书的一个深深隐藏的讽喻。
在汉娜入狱后,米夏十数年为她朗读录音并寄给她。而汉娜在狱中竟然用最愚蠢的方法自学了读写。这是在阐述俩代人心灵的沟通,虽然这沟通没有任何语言的载体,但是可以看出双方的近乎愚蠢的努力。但是最终,汉娜学会了读写,并且可以出狱,而米夏也做好了与之重逢的准备。而这重逢之日,竟然变成了汉娜的自杀。这也表明这作者一个观点:面对历史形成的代沟和间隙,是不可弥补的,那些努力最终是愚蠢和徒劳的。
我不愿意用作者这样的高深莫测来理解汉娜的自杀,我只是从爱情角度去看,汉娜之死,是因为面对自己以前的情人,此时的汉娜苍老,肥胖,浑身臭气,她自惭形秽而没有勇气面对新生,于是选择了死。
她曾经为了隐藏自己是文盲而加入党卫队,因此而涉嫌罪恶,她曾经为了隐藏同样的秘密而对一切大包大揽,承受了多年的监狱折磨。最终,她没有理由不因为自己的苍老无颜而逃避与从前的情人的重逢而走向绝路。
罪恶和悲剧的起因,有时候接近荒唐,而这些荒唐的罪恶,使得人性中那些美都变得微不足道。这就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历史。
而本书的作者通过一个朗读者把这一切举重若轻的娓娓道来,让我着实感受了一把人类不能承受的轻。它也太轻了,轻似一围细雨的霏霏。
真希望在这样的细雨霏霏中,三伏倏的,一下就溜走了。
前一篇:八一军旗永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