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鲜鱼口,在北京可是大大的有名。
这个有名,是和北京烤鸭一样出名的。因为鲜鱼口有全聚德之外北京另家著名烤鸭店:便宜坊烤鸭店。而与之相隔不远的前门大街上,就是全聚德的一家分号。
所以说,早先要是请朋友吃北京烤鸭呀,可以直奔鲜鱼口,地道而且便宜,即便不巧烤鸭店没位,走几步还有全聚德给你做备份。
这边有人嘴巴一撇,不份儿了:连全聚德都只有作备份的分儿,这鲜鱼口什么地儿呀?
告诉你,小地儿。
不错,鲜鱼口就是前门大街上的一条小胡同,而且命运多劫,现在正面临拆迁。不过,要按先前的情形,如今鲜鱼口的沦落消亡,真也出乎祖辈们的预料呢。
说道鲜鱼口的渊源来历,老作家肖复兴有段特牛B的文章,我这儿引用了:
“有一则将北京地名串在一起的对联:花市草桥鲜鱼口,牛街马甸大羊坊,其中说的就有它。当初运河曾经流经于此,这里是一个漕运码头,贩卖鲜鱼的地方,所以叫做鲜鱼口。离这里不远有地方叫三里河、水道子,就证明这一点。有水的地方,都曾经是兴旺之地,鲜鱼口的名声比对面的大栅栏要早。”
鲜鱼口因水而得名,它的兴旺繁华曾经盖过大栅栏。有多兴旺的曾经呢?让我们还是回到肖先生的笔意里去:
“小时候,我家住在打磨厂,穿过南深沟,往西走一点就是鲜鱼口,先到的是大众戏院、正明斋饽饽铺和长春堂药店。对于药店,我没有什么印象了,但对于大众剧院和正明斋,印象很深,因为常到那里买点心吃,有生以来看的第一场评剧也是在那里看的,是小白玉霜演的《豆汁记》。 (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曾随内蒙代表团在此剧场参加全国曲艺调演 永宁注)
再往西走,经过南北晓顺胡同的路口(有人说这里原来有一座小木桥,我没见过),是鲜鱼口最热闹的地方了。路北依次是天兴居、华清池、便宜坊、天成斋鞋店,路南依次是联友照相馆、黑猴百货店和马聚源帽店。天成斋做的鞋,双脸布鞋,足青布面,全包鞋底,前面两条皮脸,好看结实也不贵,是老百姓买得起的。黑猴更是我常去的,我家无论买什么针头线脑,妈妈总是会说去黑猴!门前的楠木做的黑猴捧着金元宝笑脸迎客,一直到我读中学时还立在那里。我去北大荒插队前,爸爸还带着我到马聚源亲自挑了一顶狗皮帽子,暖和得让我总想起家。联友是寄托着我童年美好回忆的地方,我有生以来照的第一张照片,是在那里照的。母亲去世后,姐姐为了担起家庭的重担远走内蒙古去修铁路,临走前带我和弟弟照的相片,也在那里照的。照相之前,姐姐划着一根火柴,燃烧一半时吹灭,用那剩下的灰烬为我和弟弟涂黑眉毛,这一情景总活在我记忆里。以后姐姐每次回来探亲,都要和我们照一张合影,每次都是在那里,每次都用火柴棍的炭描黑我和弟弟的眉毛。
华清池和天兴居,是父亲带我常去的地方。星期天,父亲爱带我到华清池来泡澡,再去天兴居喝一碗炒肝。华清池不是北京最老的澡堂子,但是最老的之一。它门口清式的牌坊,是有年头的。牌坊下冬天卖糖葫芦不算新鲜,夏天卖刨冰却是当时冰激凌的先锋。天兴居紧挨着华清池,清朝同治年间就有了。传说有一年夏天一个客人来到小店,喝完炒肝伏桌睡着,突然下起暴雨,暴雨停歇,那人却不见了。人们说是仙人来专门喝炒肝了,这一下来的人就更多了。热腾腾地泡完澡,喝热乎乎的炒肝,成为父亲那时星期天最惬意的享受。他是一个税务局的小科员,骑着那辆侯宝林相声里说的除了铃不响哪儿都响的破自行车,风雨无阻去西单牌楼上班,辛辛苦苦一辈子,惟一的享受就是华清池和天兴居了。 ”
再往西走,经过南北晓顺胡同的路口(有人说这里原来有一座小木桥,我没见过),是鲜鱼口最热闹的地方了。路北依次是天兴居、华清池、便宜坊、天成斋鞋店,路南依次是联友照相馆、黑猴百货店和马聚源帽店。天成斋做的鞋,双脸布鞋,足青布面,全包鞋底,前面两条皮脸,好看结实也不贵,是老百姓买得起的。黑猴更是我常去的,我家无论买什么针头线脑,妈妈总是会说去黑猴!门前的楠木做的黑猴捧着金元宝笑脸迎客,一直到我读中学时还立在那里。我去北大荒插队前,爸爸还带着我到马聚源亲自挑了一顶狗皮帽子,暖和得让我总想起家。联友是寄托着我童年美好回忆的地方,我有生以来照的第一张照片,是在那里照的。母亲去世后,姐姐为了担起家庭的重担远走内蒙古去修铁路,临走前带我和弟弟照的相片,也在那里照的。照相之前,姐姐划着一根火柴,燃烧一半时吹灭,用那剩下的灰烬为我和弟弟涂黑眉毛,这一情景总活在我记忆里。以后姐姐每次回来探亲,都要和我们照一张合影,每次都是在那里,每次都用火柴棍的炭描黑我和弟弟的眉毛。
华清池和天兴居,是父亲带我常去的地方。星期天,父亲爱带我到华清池来泡澡,再去天兴居喝一碗炒肝。华清池不是北京最老的澡堂子,但是最老的之一。它门口清式的牌坊,是有年头的。牌坊下冬天卖糖葫芦不算新鲜,夏天卖刨冰却是当时冰激凌的先锋。天兴居紧挨着华清池,清朝同治年间就有了。传说有一年夏天一个客人来到小店,喝完炒肝伏桌睡着,突然下起暴雨,暴雨停歇,那人却不见了。人们说是仙人来专门喝炒肝了,这一下来的人就更多了。热腾腾地泡完澡,喝热乎乎的炒肝,成为父亲那时星期天最惬意的享受。他是一个税务局的小科员,骑着那辆侯宝林相声里说的除了铃不响哪儿都响的破自行车,风雨无阻去西单牌楼上班,辛辛苦苦一辈子,惟一的享受就是华清池和天兴居了。 ”
有朋友问了,这什么时候的事情呀?告诉你,这几十年前的事情了。我自小住在北京,都没能有机会享受肖作家描述的这些温暖和神奇了。我看到的鲜鱼口,是破败不堪的。
第一次去那儿,是多年前的一个晚上,和几个小学同学聚会,有人提议去鲜鱼口涮肉。那时候的鲜鱼口以清真涮肉馆著名,我们在那儿吃了的肚歪,也喝高了。出来的时候,象神仙在云中漫步。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鲜鱼口在我印象里就是一个破败的小胡同,住了好多外地租客,满地污水,涮肉特好吃,也特热闹的去处。
第二次去,就是昨天的雪后了。因为我知道,如果我再不去,就真的看不到这样的一个所在了。因为鲜鱼口拆迁在即。我拍了几张照片。
这次去,涮肉馆儿都关张停业了。但他们还保留着一个老北京的传统,即便是关张停业这样不吉利的事情,也会堂皇的写在门脸上:停业。决不会象现在商店公司的做法,没就没了,消失的无影无踪,欠钱你都没地方找去。
很多住在这儿的人,也已经支了政府给的钱,搬五环外面去了。还有些没走的,在这胡同里溜达。当然,溜达的还有我这样的,从别地儿跑来最后看它一眼的。
胡同里的商家搬走了,好些个四合院也拆了,没拆的,也和拆差不多了,因为你再也看不见那些传说中的刻着福寿延年的影背墙了,也不可能坐在那高高的葡萄架子下面侃山了,儿童出神儿玩耍的金鱼缸也早不知给卖到哪里去了,门口的小兽脸门墩也伊里歪斜了。
最具老北京传统的这篇胡同,消亡着。
消亡就消亡吧,偏偏让我眼瞅着就这么消亡ing。
现在还能看见的,这些徒有空壳的廊饰,红灯笼和涮肉的牌匾,也马上,会被推土机碾作土灰化为尘了。
我也只好,去掬一小搓这样的尘灰,以此封笺。把装着这文章的信件,投入邮箱,地址是:
北京崇文区前门大街鲜鱼口胡同1-100号
收信人:我们未来的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