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程景鹏事件真相

(2023-04-22 10:58:54)
标签:

历史、文化、考证。

在考证历史名人程仪凤过程中,难免接触到其它历史人物及事件,就萌想也尽量明白一些历史事实。程仪凤与程景鹏是同村人,但不在一个村,程仪凤为西村,程景鹏为东村。出身也不同,程仪凤为正途出身,供职于朝廷,属于朝廷官员。程景鹏则是在家乡发展起来的“绿林好汉”,即农民武装及后来的团练领导人。

程景鹏与程仪凤所处不同年代,有无关系,已无法查证,都知程仪凤为官府,程景鹏当时家境且也有一定影响和富裕。在当地其家乡,也听到关于程景鹏和其后人的一些传说,但没有文字出现,就难免有出入和正确与不正确之说,在翻阅历史档案及县志时,也没有发现程景鹏的有关信息,就只好翻找、寻觅和程景鹏有关的人物查找,果不出然,找到很有价值、且真实的关于程景鹏的线索和文字记录,使程景鹏事件的来龙去脉在今天可以明晰于大众。

对历史人物,不管他是对还是错,历史已走过一个世纪多,也经过朝廷更替及社会变革,都是可以追忆和记述的,因这是历史事实,不是虚构,不是杜撰。

程仪凤在同村中,属于程景鹏的前辈,程景鹏为后辈,在清时,不在同朝代。程仪凤属于道光朝,程景鹏主要活动是咸丰年到同治朝前期,是否相识,现还无法查阅到有关文字说明,只能在茫茫文海中等待考证结果。

程景鹏所处年代,正是清朝咸丰、同治两朝兵荒马乱年代,农民不满朝政,各地纷纷起义,较大起义就是太平天国兴起,不到半年,迅速占领东南大片河山,并危及京城。陕甘则是发源于陕西关中的,其实为渭南地区的回民起义。规模空前,声势之大,整个动摇和打击了清朝的统治。程景鹏事件则是在回民起义前期中,发生在陕西关中的由团练内讧引起的骇人事件。程景鹏也与回民起义有关联。回民起义的历史真相,在今天已逐渐变得清晰,都知道是属于清政府处事不公,偏袒一方,打压另一方引起,使回民群众难以忍受,揭竿而起,矛盾从此产生。这是清政府民族政策的失误之处,但发生的根源是渭南地区民间发展的刀客,这些刀客后来逐渐被富商、地主利用,形成武装团体,收租纳粮,强收强卖等,引起回民的不满,这是引起回民起义的直接导火索。回民在这种双重压迫和盘剥下,加之西进太平军的影响、支持和援助,回民有了靠山。陕西关中的回民就在这种背景下,在渭南大地上燃起了起义之火。战争初期,双方伤亡都很惨重,也为陕西关中地区的百姓带来极大痛苦和经济的破坏。百姓伤亡,经济损失都是难以估量和计算的。

在渭南这支农民武装中,渭南冯元佐应该说是有一定势力。据说冯元佐为这支队伍的“司令”,程景鹏为“副司令”。当他们为清朝利用或者收买中,无疑成了和回民起义军作战和阻击的得力“团练”组织,为清朝统治立下汗马之功,做出一定贡献,也为此牺牲惨重。因为太平军声势浩大的军事行动,陕西及关中的清军都抽调东省打击太平军,钱粮也援助东省的清军需要,使陕西即关中的军力空缺,因此才造成回民起义并发展如此之快和迅速。阻挡和回民起义军作战的唯一依靠力量或者主要力量,就只能是这些还无“成军”的团练武装。在声势、发展之快的回民起义军面前,虽团练曾一度骄横,但这时已显得力不从心了,显得微弱了。

由于人员不足,兵力匮乏,冯元佐和程景鹏在陕西清军领导人熙麟的派遣下,去富平和铜川招兵买马,招募新兵,行进于富平底店时,冯元佐与程景鹏发生口角,被兵勇杀死。到底什么原因,什么事情,两个团练头目发生口角,清朝统治者到最后也没有查出个究竟。冯元佐被部下兵勇杀死,并不是程景鹏亲手将冯元佐格杀,但清政府对冯元佐是袒护的,把问题都归罪于程景鹏身上。也大概因为,在这回民起义猛烈进攻、清军失利的关键时刻,将清朝得力的一员干将杀死,显然是不利清政府对回民作战的。清政府不管青红皂白,事件真伪,追究程景鹏责任,则是难免的了。“行抵底店地方,因与该团目程景鹏口角,被勇众格杀身死。冯元佐与该团目,究竟因何启衅,并应如何将该团目惩办之处-------”。《大清穆宗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敏恭宽毅皇帝实录卷之八十二》

冯元佐的被害,清政府应是在大敌当前,查明原因,妥善处理为要。本身这支队伍已在回民起义军面前受到重创和损害,加之失利后的情绪低落及悲观心态,参生分歧都是很正常的。但冯元佐的被杀,不只是程景鹏所为,属兵勇所杀,不但程景鹏要担责,而且该团练的手下将勇都一同受到牵连,遭到捕拿。显然是清政府对农民武装集团的轻视和分化,偏袒冯元佐的胡乱作为行为,到最后致使这支农民武装、团练在清政府的压迫、分解,处置简单、军事打压下,遭到解散、失败。

冯元佐、程景鹏这支农民武装,先是受压迫的农民,在“咸丰六年,冯元佐等就反抗官府以地丁摊派盐课银两,率众数千赴县交卸农具”,《回民研究》——陕西回民起义档案资料三件——马寿天。渭南数地的回民还执武器给于援助。这时回汉民还是团结一致的,共同反抗清朝统治的难兄难弟。清朝统治者历来是对农民武装是收买、分化,然后瓦解。由于被收买,这支队伍就成了当地官府商贾的保驾护航的武装团体,和回民的矛盾纠葛就难免产生。以及后来就理所当然成了回民起义军的对立方,成了清朝对抗回民起义军的有生力量和依靠的力量。

按说冯元佐和程景鹏两位农民武装集团领导人,多年同甘共苦,彼此深交,不可能因一件小事而动刀枪,伤了一方性命。由于冯元佐之死,程景鹏被追究查办,程景鹏根本就不服清政府处理的结果,反而被缉拿,遭到冯元佐同样的悲惨命运和结局,就更难以判断、了解、分析这一事件的真相。如果是在回民起义大军压境下,程景鹏有拉出队伍参加回民起义军,共同对抗清军之举,还得商権,是否真实。又据张集馨给皇帝汇报各路剿匪获胜情形的奏折中“程景鹏杀毙冯元佐,句引土匪谋逆”等,显然知悉是有另寻出路之意,这是清政府不能容忍的。程景鹏被杀,他手下的员将及头目李彦彪、刘锡俊、韩可英、高学汰、杨老五等被清政府通缉,众勇被遣散,这支队伍就这样因内讧,被清政府瓦解之下,彻底失败而被剿杀、灭亡了。

清政府对冯元佐程景鹏的处置是有分歧的,且意见不一。可见清政府对这一事件还是不甚明了和清楚,处置简单、粗暴、不计后果。结局,当然好与坏,于清政府这些官僚们无甚么关系,但丧失了一支得力的团练队伍。清政府这些军事指挥官也被回民起义军打的落花流水,狼狈不堪。

从有关资料可看出,陕甘总督熙麟与冯元佐关系甚密,不同一般。当冯元佐被杀后,熙麟在给清廷的奏折中,恳请朝廷给予冯元佐封典四品,给以抚恤。“惟熙麟所称冯元佐战功叠著,被杀甚惨,请给四品封典之处”。《大清穆宗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毅皇帝实录卷之八十二》。可熙麟奏折与多隆阿、张集馨奏折完全不一样,有出入,有矛盾,均不相符。“多隆阿等所奏,冯元佐本非安分之徒,历有聚众抗粮情事,其被众杀害,皆因乡民素来深嫉所致,其团众亦向不安分”。“张集馨所奏,冯元佐并有聚众肆行劫杀等重情,与程景鹏无异。若不加查察,遂行给予恤赏,恐不足以服人,且熙麟所请赏给四品封典,亦与体例不符,著该督等再行确查。如冯元佐尚有应恤之处,亦即另拟具奏-------等。现在也不知清政府给冯元佐到底封典没有,但可看出清政府对这一事件分歧严重,处当有误。如果给予冯元佐按军功论赏和死后封典,那程景鹏也应按此同等对待。所以程景鹏事件就是在不明不白中,延续到今天。人们说法各异,没有多少资料可查证,只是从现有这些文字档案中,也已知晓程景鹏事件中发生的一些原因及结果,不过,清政府在这一事件中,也是不了了之,简单“消灭”了这支农民武装集团,这也是因农民武装集团内讧而被清政府“格杀勿论”了的一件事件。

通过查证,程景鹏事件已初现端倪,走过了一个世纪多,人物与事件不为清晰和知晓,现初步有了一点眉目。不管事件本身属于什么原因,清政府如何定性这次事件,但在清代后期,即咸同朝都是一件有影响的事件。这支农民武装集团,在开始兴起之初,反抗清朝统治,反抗压迫等进行的斗争,都是积极的,代表着广大劳苦民众利益。在地主、商贾的收买下,这支农民武装逐渐变成维护清朝统治和地方平安的团练力量。因当地富商接济清朝反抗太平天国战争及本省的金银欠缺接济。本来和回民群众同是受压迫的阶级弟兄,也随着时局的变化,回汉矛盾加剧,这支武装团体也就自然成为回民起义的对立面,成为清政府打击回民起义的有生力量和骨干力量。因对付太平军,陕西尤其关中东部地区,清军力量不足,甚至空稀,只能依靠程景鹏、冯元佐这支农民武装。在对回民起义军作战,还是维护清政府地方统治,农民武装做出了具大贡献和牺牲,但又在清政府的管理、指挥及高压下,被分化、瓦解、遣散,两位杰出农民武装领导人由于一次口角,当然还有什么深层次问题,现不得而知,牺牲在内部的争斗中。清政府在处理该事件中,也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对程景鹏及手下干将也不分青红皂白地追捕,其实是惨死在清政府的枪刀下,成为不白不明的一件历史事件,令人痛惜,令人感慨。 20111210

分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