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有个程景鹏
(2023-04-16 15:13:26)
标签:
历史、文化、考证。 |
在陕西关中东部,即今天的渭南地区,清时的同州府【今大荔】辖区,有个关山镇,处于蒲【城】富【平】临【潼】渭【南】的交界处,一些贫苦农民,不甘受苦,受剥削,也是护卫自身安全需要,身佩关山镇出产的腰刀,形成、活跃在这一地区的有一定声势的刀客,亦即称谓关山刀客,关山因此有了点名声。刀客开始兴成之初,即是分散于这一地区的乡勇散民,并没有什么气候,在漫漫的岁月过程中,逐渐有了组织,有了影响,威胁到清朝在这一地区的统治,所以清朝开始就对农民这个组织实行打压和搏杀。清道光时,林则徐任陕西巡抚,就对关山刀客进行剿杀。但始终没有将这一农民游散组织消灭掉,刀客组织并不断得到发展。
程景鹏就是属于活跃在这一地区的其中代表。他所处于四县交界之处,和千万农民一样,也是受苦、受盘剥的农民群众。他们洁身自护,反抗地富压迫,对抗清朝统治。程景鹏逐渐成为影响这一地区的农民武装“头目”。
程景鹏生居为蒲城人氏,但于富平、临潼和渭南交界,和其邻县远则6——7公里,近则不到1华里。渭南的冯元佐也属于这一地区,相距也就十多公里。当这支农民组织有了一定规模后,逐被地富、商贾利用,成为维护地富商贾和清朝统治的团练组织。起初他们和回民都是同等阶层的受苦农民,在反对压迫和剥削的斗争中,相互支持,相互呼应。当在为清朝统治阶级服务时,对回民的态度就截然不一样了,开始对回民群众有强收强买及不公正对待。这些矛盾、分歧的产生,得不到及时解决,加之清朝统治者对回民的不公正政策和对汉民的袒护,使回汉矛盾不断加深。这些都是引起回民起义的主要原因,当然太平军西进陕西,到达渭南,也使回民起义有了靠山及太平军的扩充、煽动、援助,使回民迅速揭竿而起,战争如星源之火,在陕西东部地区迅速燃起。为了对付迅速发展的回民起事,清朝所依靠的、唯一可利用的就是这支农民武装集团,因清朝苦于和太平军作战,陕西清军大部抽调于东部和江南各省,造成陕西清军空缺,没有多少正规军,也使回民揭竿起义的不能不说的一个原因。仅靠农民武装来和回民起义军作战,凭组织建设,还是武器配备,后勤等,都是难以和回民起义军对抗和作战的。当回民起义军横扫关中东部各县市时,程景鹏这支团练武装已经难以招架和阻挡声势浩大的太平军的猛烈进击,且伤亡惨重,牺牲之多。这场残局不能不说是清朝统治阶级的失误和无能之为。
由于程景鹏和冯元佐领导的这支团练武装损失具大,也难以完成清朝统治者所赋予的作战任务,在清朝的指挥和遣派下,不得不到其它地区,即铜川地区招兵买马,扩补战斗之员。当行进于富平底店时,程景鹏与冯元佐发生矛盾,到底因什么而发生口角,现已无法查证。程景鹏将冯元佐杀死,“行抵底店地方,因与该团目程景鹏口角,被勇众格杀身死”。《大清穆宗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毅皇帝实录卷之八十二》战斗的失利,难免引起情绪的低落及各种埋怨、分歧,都是很正常的一种情绪反映。应该如何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克服不利等方面进行总结。当然,农民武装的政治建设谈何容易。但清朝在这个事件中,也是胡乱作为,与不分青红皂白,简单处理莫无关系。在大敌当前,清朝应是弄清事件原委,区别对待,维护农民这支武装团练,而是采取分化、瓦解、格杀、遣散,使这支农民武装集团发生于内部矛盾,也在清朝统治阶级不公平、恶劣手段对待和剿杀下,遭到彻底失败。
从程景鹏事件中,我们不能不看出清朝在对待农民武装队伍历来是利用、分化、瓦解、消灭的手段,当他们需要时,就收买、利用,为他们的统治服务,当这支农民武装逐渐发展时,有了一定气候,他们又担心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就开始分化、削弱这支武装。当农民武装有了问题,困难之时,他们就进行消灭、遣散,彻底将农民武装灭亡而完事。这也是清朝在面对各地农民起义能不失败的原因之一。虽农民武装起义都在统治阶级的镇压下,不管是直面的军事镇压,还是阴谋瓦解,最后都遭到失败,但也给统治阶级以沉重打击。
程景鹏事件,即程景鹏被清朝所害,是各地农民武装领导人结局的其中一件。清朝对农民武装起义,还是被利用的团练组织,对其进行的残酷镇压,都无法挽回清朝最后失败的结局。程景鹏事件,不管什么原因,在清朝同治二年,都是有影响地一件事件,程景鹏都是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现在都应被人们记述和追忆的,因这是难以忘却的一件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