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实地窥探※了解社会_是发展的 |
1. 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理论的假说
这种假说认为记忆是在大脑皮质上暂时神经联系的接通、巩固和恢复。暂时神经联系一经形成便会在大脑皮质中留下痕迹的接通,这就是识记;这些痕迹因受到强化而得到巩固,因不强化而消退,这就是保持和遗忘;回忆和再认则被认为是暂时神经联系的痕迹在一定条件下的重新活动。目前关于暂时神经联系接通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神经元水平上和分子水平上探讨。
2. 神经元回路说
这种假说认为,一个记忆对应于一个伴随特定刺激传给脑的冲动的信息群,这些冲动的信息群沿着脑中的神经元依次传递就构成了特定的神经元回路群,特别是冲动碰巧返回到原来的神经元时,就形成了闭合回路,此时该电信号便在回路内循环,循环传递持续一定时间后,便开始衰减,直到消失。如果持续的反响活动引起某种比较持久的结构上的变化就形成了长时记忆,这一过程又称为记忆的“巩固”。一个经典的实验是把一只白鼠置于栅极地板上的一个小平台上,如果它跳下平台,便受到栅极地板的电击、产生疼痛,之后第二次它便不会跳下平台了(即它学会了回避反应)。但是,如果在受到电击之后立即给予电痉挛休克,它似乎“忘记了”电击疼痛,第二天仍会很快跳下平台,这正是由于记忆的巩固遭到破坏的缘故。研究还发现,动物学习之后给予电痉挛休克的时间推迟30秒钟,电痉挛休克就不会引起遗忘,即动物“记住”不跳平台;延迟的时间越短(0.5,2,5,10秒),产生的遗忘效应越强(Chorover & Schiller,1965)。这说明记忆巩固有一个过程。
3. 神经细胞化学假说
这种假说把核糖核酸(RNA)看作是记忆分子。有大量行为证据支持这种说法,例如,人脑细胞中RNA的浓度和人的学习能力一样,起先随年龄而增长,然后又随年老而下降;当神经细胞受到反复刺激时,RNA在这些神经细胞中的浓度会增加(Hyden & Egyházi,1962);RNA的合成被阻断,动物的记忆就遭到破坏等等。RNA的分子相当长(可能有几千个单元),非常易变化,可能的各种特殊变化数目为1015一1020。这就是说,一个RNA分子能潜在地编码极大量的信息。但是,记忆信息是否确实在RNA中编码?是如何编码的?这种编码又是什么?至今仍是一个谜。因此,目前只能说RNA可能是记忆分子。
4. 记忆的脑定位说
神经科学家相信,复杂信息的记忆分布于很多神经系统,但不同类型的知识是分开加工并且分别定位于大脑的限定区域的。潘菲尔德(Penfield,1952,1963)在医治癫痫病人时,用电极刺激右侧颞叶,引起患者对往事的鲜明回忆与记忆相关的四个主要的大脑组织是:
[b]小脑 主要负责程序性记忆,这种记忆主要靠后天的重复,以及经典条件作用获得。
纹状体 是前脑的一个复杂结构,是习惯的形成和刺激-反应间的基础。
大脑皮层 负责感觉记忆以及感觉间的关联记忆。
杏仁核与海马组织 负责事件、日期、名字等的表象记忆,也负责 情绪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