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电影研究 |
Hollywood Shit!
(好莱坞垃圾)
by 刘飞刘跃兄弟
没看过导演麦克尔·贝(Michael Bay)的电影,就不会对Hollywood Shit(好莱坞垃圾)有深刻的认识。麦克尔·贝――早年靠拍电视广告和音乐电视(MTV)起家的导演,其特点是镜头语言娴熟,技巧精湛,最擅长动作片。此人是头号专拍好莱坞商业垃圾大片的导演,堪称好莱坞“主旋律”电影的代表。主要作品有《Bad Boy》(中文译名“绝地战警”,不知是谁译的),《The Rock》(石破惊天),《Armageddon》(世界末日),《Pearl Harbor》(珍珠港),《The Island》(克隆岛)等。曾与麦克尔·贝长年搭档的好莱坞另一个电影大腕儿――制片人杰瑞·布鲁克海默(Jerry Bruckheimer)也是Hollywood Shit的最大制造者。(上图为二人合影)
信奉“大片等于高票房”的好莱坞电影商人,使得典型的Hollywood Shit都有着共同特点:造价都十分昂贵,我们称之为“expensive shit”(“昂贵的屎”),成本没有低于一亿美元的;都启用最贵的明星,身价不到2千万美元的不用;由于经费充足,主创班底都是最好的,技术上大都制作精良、严谨;特技十分花哨,令人眼花缭乱,不惜血本。观众看完就忘,也是此类电影的一大特点。有人会问,如此昂贵的电影究竟又是如何变成最昂贵、最一丝不苟的“shit”?
这些昂贵的电影也都同时具有共同的致命弱点:
(一)编剧弱智,故事枯竭。大多为程式化的故事,人物苍白,机械而简单的人物情感,不自然的人际关系,胡编烂造的情节,不合时宜地煽情……。好莱坞的大多数商业大片不仅机械,而且还很愚蠢。
(二)好莱坞垃圾大片的导演大多过于迷信情节和噱头,为了加快节奏而加快节奏,导致无目的、无逻辑的、机械地快速切换镜头,根本不符合剧情的发展和需要。最为典型的当属《加勒比海盗》。导演在好莱坞几乎成为技术工种,称自己为“Filmmaker”(直译就是“电影工作者”、“电影人”、“电影制作者”或称“拍电影的”。好莱坞电影人不象咱们国内某些电影人特喜欢把自己尊称为“电影艺术家”,拍电影对人家来说就是一种职业,也没把自己当回事儿,这点不象咱中国电影人,太把自己当回事儿)。
(三)过分依赖明星。
好莱坞的极端的商业化和模式化,使好莱坞过去的辉煌不复存在,造成电影观众连年下降,电影票房下滑。大片不再是灵丹妙药,大片很难救市,大片带来的都是(票房)“大灾难”(一位好莱坞电影人的原话)。近年的好莱坞大片《亚历山大》,以及麦克尔·贝去年的新片《克隆岛》和他以往的《珍珠港》在美国都票房惨败,被称为“票房灾难”(box-office disaster)。而奥利弗·斯通导演的《亚历山大》更是成了价值2亿美元的“Shit”。
在众多好莱坞垃圾商业电影中也不乏一些上乘之作,如我们所喜欢的新版《King Kong》(金刚),《E.T.》(外星人),《Terminator 2》(终结者2,台湾译名“魔鬼司令”),《Titanic》(泰坦尼克号),《Indiana Jones》(“夺宝奇兵”,不知是谁译的),《Back To The Future》(回到未来)等。
现在看来,四、五十年代好莱坞“黄金时代”的电影与今天的好莱坞电影相比,确实应该被称作“艺术电影”。
最近,大导演斯蒂文·斯皮尔伯格对好莱坞的现状实在看不下去了,他说,好莱坞再写不出好剧本来,我们该去中国和印度找剧本了……。也许斯皮尔伯格能在印度找到好剧本,但在中国基本上没可能了,因为中国根本没有好编剧、好剧本。
http://img.users.51.la/486083.asp
点击:本博更多争议文章!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作者许可不得擅自转载)
Copyright2006 Liu Fei & Liu Yue Bro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