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短期的变量不能改变长期的结果

(2010-05-09 10:41:17)
标签:

基金

股票

谷歌

富国

巴菲特

财经

分类: 学到老,活到老

    对于对短期经济、政策变量非常敏感的人,这几天或许比较闹心,甚至已有很多人抱怨央行太不人道,经常在喜庆日或传统节日如端午节里给他们恐怖袭击。而对我们来说,没有可以害怕的。去年8月我们认为在2800点左右买入,造成永久性亏损的概率极小,而在3-5年内获得收益则是较为确定的事,现在这个看法依然没有改变,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获利水平的稳定,这个行为所带来的结果将会变得越来越有利。“对于买进股份我们注意的只是价格而非时间,我们认为因为忧虑短期不可控制的经济或是股市变量而放弃买进一家长期前景可合理的预期的好公司是一件很愚蠢的事,为什么仅是因为短期不可知的猜测就放弃一个很明显的投资决策呢?”

    这几天媒体上又是巴菲特热,我们还是继续学习巴菲特,2007年8月开始和2008年同时期我在博客都集中学习过一阵,2010年也已学习了一段时间。从1980年代初期还只有区区12、15名股东参加股东大会的伯克夏,到如今股东大会时却是万人空巷的盛况,似乎在预示着巴菲特的王国也到了盛极而衰时。我们的投资“决窍”之一就是,能找到更多担心的理由是我们还愿意持有股票的前提。

    看看2005年雅虎入股阿里巴巴当时的各种分析:《IT经理世界:雅虎高溢价购阿里巴巴 看空雅虎》、《胡延平:阿里巴巴雅虎联姻马云可能先赢后输》、《吕本富:阿里巴巴联手雅虎将对百度造成巨大压力》……

    事实证明,任何聪明的分析结果都是错的,只有做的人都对了,都赢了,软银、雅虎获得了巨额投资收益,阿里巴巴获得了巨额经营利润,百度也没有被压跨,实干与想象的区别吧。

    现今借着网络股高高在上的股价和大幅增长的利润,大众又高呼“网络股永远不倒”的口号,甚至还有人说只有网络企业是环保企业,那么是不是大家都不用吃喝拉撒了?也许若干年后,这种聪明的分析又会被证明是错的。今时中国的腾讯、百度或阿里巴巴或许就是10年前美国的微软、戴尔。

    在上一篇后面的评论中有人说巴菲特只会买富国,也不会买花旗这样的银行,这是一个比较有趣且普遍存在的说法,不光是巴菲特的粉丝们经常这样说,甚至不是价值投资者也经常会提诸如巴菲特只买了富国来说明除了富国的银行都不具有投资价值。

    我们说不能只学会画一个苹果,我们学习巴菲特,要学会的是如何画,如何运用点和线,如何画不同的苹果。我们看巴菲特的言论,并不是想从他“嘴里”打听他买了些什么股之类的,然后依样画葫芦,他买了比亚迪,我们也买比亚迪,就算是价值投资,他没买钢铁股,有人买了,就不是价值投资者了。在1990年前后,巴菲特买富国后来成了经典,同样遵循价值投资、温莎基金的约翰.聂夫买花旗的经典程度丝毫不逊色于巴菲特,肯定还有我们没有知晓但确实存在的其他人士买美国银行的精彩。当我们把众多案例都放在一起时,结论就会与上面的单点思考得出的完全不同。

    大众经常流传错误,比如说巴菲特不买周期性行业,事实上,巴菲特买过大量的钢铁、铝业、石油、珠宝等等所谓周期性行业;又比如把消费行业与抗周期划等号,事实是像轿车、消费类电子产品、高档白酒、高档服装、奢侈品、航空、酒店和旅游等非必需的消费品行业也具有鲜明的周期性特征。

    可能还有很多人搞不明白巴菲特为什么没有买微软、谷歌,按照他们公司的实力和巴菲特本人的判断力,应该可以对微软和谷歌研究出些所以然来。也有人会说,市盈率是狗屁,微软、谷歌、腾讯、百度一直没有便宜过,但是过去几年他们都给投资者带来大幅回报。可是如果当我们真正理解了巴菲特,作为遵循价值投资的人,就不会轻易说这些话了。赌客也不时的会赚大钱,但是综合的结果,往往是破产和潦倒的机会大得多。当然我不是说投资以上股票的人是赌客。

    在1992年的年报中,巴菲特就做出了非常明确和通俗的解释,

   “通常我们很多重大的错误不是发生在我们已经做的部分,而是在于我们没有去做的那部分,虽然因为各位看不到这些失误,所以查理跟我可以少一点难堪,但看不到不代表我们就不必付出代价,而这些我公开承认的错误,并不是指我错过了某些革命性的新发明(就像是全录像印技术)、高科技(像是苹果计算机)或是更优秀的通路零售商(像是威名百货)(注:沃尔玛),我们永远不可能拥有在早期发掘这些优秀公司的能力,反而我指的是那些查理跟我可以很容易就了解且很明显对我们有吸引力的公司,无奈在当时我们只是不断地咬着指甲犹豫不决,就是不能下定决心把他们买下来。”——没有看到过该年报此情节的可以猜猜是什么公司?

    我经常对那些妄想着买到微软那样涨几百倍、几千倍的股票的人问同一个问题,既然索罗斯、巴菲特都没法发现微软、谷歌,你们凭什么相信自己能发现这类股票?可以相信,巴菲特不会对没有买微软有错过之悔,相反,他只会对错过内在价值足够的企业而后悔:

    “回顾1988年当时我们决定以3.5亿到4亿美元之间,买进3,000万股(经过事后的分割调整)***,我们之前曾经拥有过这家公司的股份,也对其所处的产业相当了解,另外很显然的,也很清楚***也就是***的总裁,有能力处理他所接下的一堆问题,同时进一步将公司建立成为一个**巨擘,一切可说是前景看好,为此我还特地到华盛顿拜访***,确认他对于我们持有该公司一大部分的股权不会感到任何的不愉快。

    只不过当我们开始买进不到700万股时,该公司股价就开始上涨,失望之余,我立刻停止买进(事后回想还好我没有在买进可口可乐时犯下相同的错误),更有甚者,我觉得区区700万股对我们来说实在是没有太大的意义,所以之后又把持有的700万股全部卖掉。(本博注:这就是投机的结果,所以我根本不相信那些有“高抛低吸”思维的人能获得好的收益率)

    我期盼对于我这样不具职业水准的投资行为可以给各位一个稍微合理一点的解释,不过我实在是编不出来,不过我倒是可以跟各位报告因为本人的这项错误,大概使得Berkshire在1991年少赚了14亿美元。”——猜到什么股了吗?是房利美。

    决定股票是不是有投资价值的不是该企业100年后会不会成为伟大的公司,也不是100年后会不会破产,而是当时其内在价值是否足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