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幅下跌是正常的震荡,还是又一次创新低的开始?一月前我的判断是从高点下跌三周内将会探明底部,当时用“底部”而不是用“低点”,是因为根据历史的经验和市场的现状,还无法得出一定不会创新低的结论,相反创新低的机率仍很大,只能确定的是即使创新低也不会偏离5%很大。
那么经过随后的创新低后,2639点是8月初下跌以来的低点能否确立?虽然是不是低点对我们并不重要,但可以肯定的是,“2639点一定不会成为本次调整低点”的结论成立的条件已不具备,换句话说,以这样的形态结束调整在A股市场和海外市场的历史上都出现过很多先例。其中一个模式就是我两次提到过的A股1996年12月模式,其实在恒指中也可找到比前博文中提到的1990年8月3559点后的下跌更具可比性的例子,那就是1989年的5月模式,当年由于“6.4”事件令恒指单日下跌20%多,造成总跌幅达到40%,如果剔除此因素,就与今次的更吻合。恒指1987年下跌后重走牛市的起点,我上次用1894点(或2093点)来表示,是因为如果仅仅以低点的出现为标准,那么应该是1894点;如果综合形态与时间的要求,那么可以是2093点。
元旦的2009年展望中,我做过一个假设,即如果国家不发生大面积的动乱(与此同时我也否定了在最近几年这样的情况的出现),A股创新低的概率几乎为零,即使出现大面积的动乱,创新低也仅仅是具有数字意义,没有扭转大方向的意义。因为股市未来上涨的动力需要的钱已摆着,也就是GDP人均3000美元,当然不是指这些钱进入股市,而是指企业获得利润的源泉。国庆已经进入倒计时,我想这样的如果可以排除了。
即使是2007年8月开始我陆续对市场的热度与错误投资理论(或者当时只表现为买入持有理论)进行较为全方位的警示,即使我们预见了暴跌或在暴跌中,我们都没有对中国股市3—5年内和更长时期的向好表示过怀疑,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会对K线形态作一些必要的分析,作为加以印证也好,巩固信心也好或警示也好。也就是说,我们分析K线形态,不是因为经济体、企业基本面上找不到牛市(或熊市)的证据而企图从指数的历史轨迹中找到补偿理由,不是这样的,必须是天然高度统一的结果。
由于A股已运行在三浪三中(具体意义在前博文中已详细分析),A股(本博均以上证综合指数为代表)未来可预见的3—5年内,出现如1997年5月—1999年5月那样超过2年的调整的概率极小,因此,如无切实之把握,我们宁愿套牢或利润短时回吐,也不轻易卖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