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悲观论调错在哪里?(转)

(2009-01-09 11:58:05)
标签:

财经

           悲观论调错在哪里? 2009年01月07 

        《金融时报》  塞缪尔.布里坦

    在二战结束后历时40多年的冷战期间,最让我恼火的莫过于经常听到这个问题:“还会再爆发一次世界大战吗?”

    这分明比设想任何一种经济衰退都更加让人不快。可在我看来,这种讨论徒劳无益。我可以回答“有10%概率”、“有50%概率”或“有80%概率”,都似乎同样有道理。我不知道,也无法知道。没有人能够知道。这种无意义的揣测,只会转移人们对一个更重要问题的注意力。这就是:“为了降低发生这种灾难的可能性,我们是否做得足够?”此处的“我们”不是泛指人类,而是指我身为一介公民所居住的国家,即英国的政府。

    的确与当前经济前景有相似之处。我不能宣称预见到了金融爆裂,但我确实在2008年2月1日的专栏文章中警告人们不要把自己“谈进”衰退。我也写到了人们必须“振作起来”。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Roosevelt)总统当年说得更精彩:“除了恐惧本身,我们没什么可害怕的。”

    当前最令人震惊的是大众的宿命论思想。人们谈论衰退,就好像在谈论自然灾难,犹如彗星撞击地球,使恐龙灭绝。所有热门话题都围绕节约、缩减和简朴。普通人也能够看出,这种情形只会使形势变得更加糟糕,加剧恶性的下行螺旋。我绝非主张人们为了爱国应该大手大脚地花钱,但是,人们也不应该节衣缩食。

    对那些失业和担心失业的人来说,经济不景气是一场悲剧。但是,认为未满足的需求与愿意满足这些需求的失业工人应该并存,也是一种逻辑上的荒谬。人类所处的自然条件本来就以稀缺为特征,冲突常常围绕稀缺资源的分配而发生。通常情况下,你无法既拥有无数的枪杆子,又拥有无限数量的黄油。克什米尔地区无法既属于印度又属于巴基斯坦。政治和经济的艺术,就在于探索适应这些紧张的方法。

    但在经济衰退中,这些古老的箴言被暂时搁置。你可以在不牺牲B的情况下拥有更多的A,你可以在不牺牲消费者满意的情况下进行环保投资。的确,衰退的起因就在于支出不够多。我们正处于一种宇宙学家熟悉的平行宇宙,常规完全颠倒,传统的谨慎告诫不再适用。未来某个时候,这些告诫将再次适用,但在此之前,我们何不尽量利用机会之窗?

    不论价值如何,目前的政策制定基本上比早些时候更加直截了当。当然,关于应采取哪些具体手段刺激购买力,以及财政工具和货币政策工具之间的关系,都有问题存在。但与此前不得不兼顾抵御衰退与应对通胀的两难困境相比,这些属于次要问题。抵御衰退要求实施扩张性措施,而为了应对石油及大宗商品价格暴涨所引发的通胀持续上升,则应实施限制性措施。通胀如今已大幅放缓,如果抛开按12个月期间进行比较的束缚,通胀实际上已不复存在。

    对于我的主张,主要反对论点之一在于政府为抵御萧条而积累的债务规模。假如政府事先教导选民有关私人部门债务与公共部门债务的区别,情况就会好得多。就单个国家而言,早期凯恩斯主义者所说的“我们欠自己人的钱”不免夸张,但此话就整个工业化世界而言仍说得通。因此,英国首相戈登•布朗(Gordon Brown)认为应采取多边行动的主张是正确的。

    另一种反对论点是,衰退据说有一个作用。它使不当行为和过度投机的投资消失得更快。这正是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所说的“创造性破坏”。这在一定程度上没错。但这不能证明,由于经济体中购买力普遍下降,完全可行的行为遭到二次、三次破坏就是合理的。事实上,熊彼特自己——作为哈佛教授,他那时已避而不谈宏观经济主张——面对上世纪30年代的萧条突然感到恐慌,敦促采取一项十分庞大的财政刺激方案。另一个流派的奥地利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Hayek)在上世纪70年代时,对不可避免的衰退与因经济体中购买力累积损失而引发的“二次衰退”作了区分。但没有证据表明,上世纪30年代他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执教并作为凯恩斯主要反对者之一时,就作出了这种区分。

    将来某个时候,人们将重新奉行那些古老的美德。但现在还不到那个时候。正如《传道书》所言:

    “天底下,凡事皆有定期,万物皆有定时。”


        译者/岱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