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总是先于宏观经济半步而行,而机构的判断总是慢于经济半步。
买折扣货也会有死亡的风险。上两篇博文刚刚在戏说买折扣货和消费的风险,没想到两天后悲剧就在纽约长岛地区发生,11月28日清晨,一家沃尔玛超市的一名职员被蜂拥而入的顾客撞倒并被踩踏致死。另据顾客杰西卡·凯斯回忆,她亲眼看见一名孕妇也被人潮挤倒,并最后导致流产,也许她仅仅慢了半步而已。
各大财经媒体充斥着“大降息说明经济放缓可能很严重”这种揣测式的文章,况且不说股市先于经济的时间差,如果根据理论上对宏观数据的解读,最好的投资时机应该是2007年的10月,因为经济指标、上市公司业绩都非常漂亮,相当“值得投资”。想必大家还不致忘记2007年底各大券商报告、基金预测都把金融股列为2008年十大牛股重点名单,而今天,我们不断能看到某基金经理不看好金融股,某著名投行不看好金融股的消息。
当我们判断银行股是否有投资价价值时,对于银行股未来一年的增长放缓甚至出现小幅的下降已经进行了充分的考虑。为什么我没有对银行股的这种未来担心,因为银行股去年并没有“水涨船高”,在市场整体市盈率攀高时,增长率最高的中型银行股的市盈率仍只是30倍左右,亦没有因自身增长率的持续攀高而上升。由于银行股利润脉冲式的增长始于2007年的3季度(而“2007年下半年开始银行股的业绩放缓是铁板钉钉”正是2007年上半年众多分析师和机构的一致观点),所以2008年三季都出现同比增长下降和环比出现暂时的负增长,这是合理的,如果环比不出现负增长,这意味着将会连年以100%、200%的涨上去,恐怕正常人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我们买入任何一只股票的前提是预期企业3-5年内能平均保持20—30%的增长,而不是基于买入时已知的增长速度50%或100%。所以也可以这样说,这样的业绩变动正是我们希望的。
很多人把银行股归入为周期行业,我认为这种归类是不恰当的,它并没有明显的周期特征。金融的根基是制造业,美国的次贷危机正是因为金融业脱离了这个使命。中国的制造业小荷才露尖尖角,还需要金融业的长期服务。
对于投资而言,静态的安全边际固然重要,但是决定投资人投资成绩的绝不是安全边际,而是来自对动态的确定能力。我在反复提花旗的例子,正是为了说明这样的原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