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从事什么行业,特别是像奢侈品行业,你光谨慎是没有用的,你要开拓进取,就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但那是经过计算的。”
SEHORA(丝芙兰)隶属于全球最大的奢侈品集团LVMH,为世界三大香水及化妆品零售商之一。
MaciejJ.Szymanski(马杰),大中国区总裁,生活中热爱飞行(获得PPL私人飞行员证书)、滑学、爬山,在被问到业余运动与所从事的职业是否相背时说:“我从事冒险运动但是我并没有想杀死自己,所以你要精确的计算风险,这其实跟奢侈品行业的工作是一样的。在奢侈品行业你光有谨慎的工作态度是远远不够的,奢侈品业需要你去承担风险,但是这个风险在承担之前,你必须要精确计算,聪明的承担一些风险,这两点之间可以找到平衡——如果你不冒险,那你的品牌就不会有越来越高的飞跃,不会有高附加值,但是如果你去承担太大的风险,你就可能会杀死你的品牌,所以总体来说要聪明的承担风险。”
关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他说:“我觉得华尔街陷入这次危机主要是因为风险的计算失误了。冒险家们坐在银行里面并没有对风险进行严密的计谋,但是不管你从事什么行业,特别是像奢侈品行业,你光谨慎是没有用的,你要开拓进取,就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但那是经过计算的。
消费也有风险,比如化妆有过敏的风险,又例如喝牛奶有三聚氰胺的风险。如果因为有过敏事件而大家从此不化妆(美国1970年代倒的确刮过一阵崇尚自然美的风潮,致使雅芳的股份大幅下跌);如果因为喝牛奶出了三聚氰胺事件而大家不喝牛奶(本人倒真的不喝牛奶,因为肠胃对牛奶不适),或者立即换品牌(你就能保证,换的那个品牌未来一定不会检测出三聚氰胺),那么世界真的会停止运转。
奢侈品行业我倒不是很关注,我更对大众消费品企业感兴趣,所以自然要联想到这次奶业危机,对于这次的三聚氰胺事件,我看到不断有这样的观点:即使是光明、蒙牛、伊利忠实的客户,但只要出现一次“毒牛奶”事件,就会转换到进口或其他品牌。
这多多少少有一种基于自身的想象和揣测心理倾向,在事发的一段时间,这些品牌在各大超市还是较“旺销”的,这固然有大幅降价促销的原因,买者可能会被一些人看作是“要钱不要命”,我想如果是我,我也不太可能会转换品牌,根据我多次对超市的观察和了解,人们(包括我周围的亲戚朋友)并不会因为此次事件而改变品牌,既然已经成为忠实的客户,不会因为一次事件,要换品牌的,就像我们对待朋友的道理是一样的,并不会因他一次偶然的犯错而与之绝交,只有几次三番后,我觉得口味或价格确实不适合我,我才会转换成其他品牌。光明、蒙牛、伊利,最大的客户群是广大中低收入者,这些人很难让他们转换成进口品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