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兵遇见秀才,也是有理说不清

(2008-09-24 22:17:42)
标签:

财经

分类: 所思所想

     以前有一句话叫“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我看反过来也很成立:兵遇见秀才,特别是中国的秀才,也是有理说不清。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专家学者与企业家经常会在不同的场合针尖对麦芒,很多时候,赚了很多钱的企业家被专家学者们批得体无完肤,答不上话。在现实的企业经营中,要不断面对突然的变化,关键不是应该怎样,而是如何权衡、生存。

 

    刘劭在《人物志》中例举了几种似是而非的人,其中三种我觉得最适合描述今天的中国经济界的各类理论工作者。

    “多易似能而无效,进锐似精而去速,诃者似察而事烦。”

    乱发议论者,好像明察是非,实际上容易给工作造成麻烦。最自相矛盾的是《许小年:罪魁祸首是格林斯潘》,他们不是认为一个好的制度,能使坏人变成好人吗?他们最信奉的不是美国的制度吗?在这两个前提下,“罪魁祸首是格林斯潘”这个判断句怎么可能成立?在这样的结论下,美国岂不也是人治的国家,而不是如他们鼓吹的是一个用制度治理的国家。如果“罪魁祸首是格林斯潘”成立,那么他们鼓吹的“一个好的制度,能使坏人变成好人”和“美国是用制度治理的国家”就必定是谎言。

    把任何事情都说得很容易,以为办企业跟办家家一样简单;急于求成,好像很积极,很聪明,其实什么也干不成。最典型的是动不动就说企业低端,你一个穷人凭什么扮“高贵”、走“高端”?

    我是比较反感动不动用低端或高端来粗糙的评价中国的企业。

    就像姜建清说的,一个优秀品牌的建立,必将是一个长期积累的漫漫征途。姜建清在工行干了快30年,才做了工行的董事长,一个大学刚刚毕业的学生,当然只能从低层做起,从所谓的“低端”做起。企业的发展也是这样,你一开始当然只能做知名跨国公司基本上不愿意做产品,这不是中国企业的不思进取,这是所有国家、企业、个人发展的必然路径。也许对于学者们来说,30年已经很漫长了,但是对于企业来说,30年真的不是很长,想30年就干成世界老大,那是痴人梦想。总是想着当老大,当老大是要实力的,是要干出来的,说绝对说不成世界老大。

    特别是浙江的商人九成苦出身,于是他们的成功就变成了“低级和落后”。谁不想利润更厚,但是这都是需要积累的,积累到一定时候,它就有能力了。形式上的落后并不真的落后,那只是他们最实事求是的反射,企业的第一要务是生存,要生存,关注的必须是市场的冷暖,哪里有市场,就是别人不愿意做的,你去做,就有市场,而不在乎形式和概念。

    说“印度打工可以打到第8强”,打工打到第8强有什么用,就是打到第1强也没用,难道还比中国这么多自己创业者强,印度的人民生活比中国人民生活富裕?

    有人说:“中国这个政治上封闭的国度,有着开放的思想;印度是个政治上开放的国度却思想紧闭。”我觉得很精辟。中国的知识分子就是热衷一些形式上的东西。

 

商业模式的形成不是“刻意追求某个模式”的结果

    郎咸平在《制造业或存定位错误 秋天已来准备过冬》中指:“我们的制造业所以这么的不抗压,那是因为我们十几年二十几年的产业政策存在一些错误。”

    大凡企业一有困难,专家们就来个一切否定。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存在的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企业也一样。企业的转型,是水到渠成的结果,在前一篇转贴的郭广昌的演讲中,也提到“成功转型是需要时间的,所以不要太急,不是说你逼着他转型就转好了,而是要给他时间。”

 

    郎咸平在其文中例举了ZARA,就此推定中国的制造业是定位错误,要企业也照此模式发展,非常可怕。ZARA的商业模式,就是不热衷创造潮流,而是对当前的潮流进行快速反应,然后,通过营运系统快速低价地将流行时尚贩卖给更多的消费者。为了获得源源不断的时尚灵感,ZARA 在世界很多大城市都安排有“Cool Hunter”(“酷猎手”),专门捕捉当下最流行的时尚元素,他们在世界各地不停的旅行来发现新的流行趋势。这些潜在的设计理念信息被送往公司总部,位于西班牙西北部的La Coruna。在那里400多名设计师和生产经理每天在一起工作讨论决定哪种款式特别吸引顾客。

    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Inditex集团开设ZARA零售店的初衷,是为了销售批发商取消订单后的存货。ZARA虽然只有33年的历史。但它隶属的Inditex已有45年的历史,该集团最初主要为服装批发商生产女性睡衣和妇女贴身内衣。在1975年的时候,因为一家德国客户取消了一个大的订单,公司被迫在拉科鲁尼亚开设了第一家零售店,这就是ZARA。

 

    企业商业模式的形成不是“刻意追求某个模式”的结果,而是了解客户的真实情况、所处的环境、行为模式以及他们的期望和价值取向的结果。是一种水到渠成,而不是有意为之。如果整个服装业都去跟随流行,而缺乏创造,那么,“跟随谁?”不就成了新问题了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