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简单回复一下,有网友留言说学巴菲特投资太难,愿意做索罗斯,关于是愿意做巴菲特或是做索罗斯,在这个问题上,我不想再花费时间,价值投资要么一开始就接受,从来没有哪个人是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的。当我第一眼“见”到巴菲特,我就与他“一见钟情”,并矢志不渝,我想恐怕也没有哪个人什么事能轻易动摇我。我也不会执着于让别人接受哪个投资/投机理念,因为这是由个人的性格气质决定的。“生活的关键在于要给自己准确定位。”我相信各位网友能够找到自己准确定位。但是,改变思想从而改变生活。
我们的行为和心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生活环境,取决于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的文化背景与个人成长背景。我从13岁开始,跟不同的人断断续续混过几个不同的市场,接触过三教九流的人,听过很多或远或近的成功失败的例子,所以当我第一次接触到巴菲特的投资理念时,没觉得很新鲜,也没有惊奇,没有怀疑,我觉得赚钱本该就是这样的。关于巴菲特的书我只看过两本,都是外国人写的,一本是《巴菲特传》,一本是《全面解读巴菲特》,事实上纯粹关于股票的书我看得不多,至今也只买过二本关于投资的书,是今年买朋友的书,顺便也捎了本《证券分析》。我更喜欢通过零星的从报上、杂志(书)剪下或摘抄的方式学习,自己串联整理。在1997年开始的最初五年中,我要把每天的上证报四分五裂,每日行情表、上市公司业务动态、股市文化、投资(投机)理念等等,剪下后,分类收集,现在还保存着许多叠。进入市场的第一项工作是要基本说得出大多数公司股票名称、代码、基本业务、前后三年的每股收益、总股本、流通股、历史上最高价、最低价、配股送股复权价,那时上海市场三百来家可能刚刚匹配我的大脑储存容量,再多就不行了。我有三大本记录每个股票五年中不同时期的复权高低点和涨跌幅。
我的处女股,两三年都被多人冠之以“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事实证明这个判断是最具前瞻性与高度概括性的;我那时也持有3只股票;这第一股我是在5年后卖出的,在这5
年中,先是渡过了绵绵阴跌、横盘的2年,后来又经过了上窜下跳、磨磨蹭蹭的3年。最后获得了将近1倍的收益,是在一波上涨之初卖掉的,如果再多持有一年,收益会在4倍左右,当然比不过现在市面上流行的动辄就是三年10倍、20倍,更比不上一天赚百分之十的“股神”,我要说明的问题是,如果买入的绝对、相对价格都较为合理,能判断企业一时半会儿也不会倒闭,利润保持一定的增长,基本上风险就不大,即使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股票,也能保证远远超过指数的表现。
这里我要重点说明的是,接受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复制巴菲特的商业模式。
复制管理模式、商业模式鲜有成功之例,相反,我们看到过太多失败的案例。六西格玛在GE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搬到家得宝后却以失败告终;在不成熟的中兴通讯就不见效果。
ERP能行之有效的企业也是可数的,对许多企业来讲,却成为沉重的成本负担。台积电教父张忠谋说最赚钱的创新不是产品技术的创新,而是商业模式的创新。百度、阿里巴巴的成功都是因为创造了自己的商业模式。
对于是否适合采取“巴菲特模式”,国内的汪潮涌已经理解得比较充分,判断一个公司采用“巴菲特模式”发展是否可行有几个前提:一是创业者本身在行业里有相当丰富的经验和认识(注:即得有真本事);第二、有比较雄厚的资本实力;第三、其他小股东对你的认同程度很高;第四、你要有能力和眼光去寻找到一批很实干、很成功的企业家;第五、你有足够的能力和愿望把这批企业家团结在你的周围,笼络他们,使他们认同你这个投资平台。能做到这几点,那么这个模式是可取的。
商业原则却恒古不变。巴菲特已经说了,“若让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去卖热狗,他一样可以成为热狗王。”无论是索罗斯或巴菲特,都遵循低买高卖的原则,都具备必要的品质:冷静、理性、忍耐,虽然枪不离手,但是不随便扣动扳机,还有预知未来的能力,1992年
9月,索罗斯敏锐地意识到英国日益高涨的泡沫经济必然令当局将英镑贬值。情形同现在的美国一样。他有时交易虽然是短暂的,但是在短暂的交易之前,可能要等待(或布局)几年。他们的不同之处,一是判断价值的对象不同,索罗斯擅长判断经济体,巴菲特是擅长微观企业;二是,索罗斯试图操纵。如果大多数人盲目频繁进进出出或看到6000点就看8000点、看到3000点就看2000点就以为是在学索罗斯,那是大错特错。
很多看上去暂时成功的方式,往往也在它获得成功的同时种下它失败的原因。你是要像武汉期货投资者那样从4万元——1000万——5万元——破产(如果继续),还是喜欢从4万元——10万元——100万元。很多人就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只要她在500万或1000万时收手,就可证明在4万到1000万的周期里面,她的方法是正确的。那么接下来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她不可能在达到500万或1000万时收手?因为如果她会在500万或1000万时收手,就不可能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从4万到1000万。
接受正确的投资理念并一生实践,我们看到了一批批成功的人,如下面的A、B、C类都是成功者。如果我把他们分一下区,A——B——C,B为中点,即中心区域,A、B分别为两端的区域,那么,
A区代表:格雷厄姆、约翰.聂夫
C区代表:彼得.林奇、比尔.米勒
B区代表:巴菲特、芒格
投资与投机通常被人处于对立的关系,也有认为是孪生关系,而我认为是主次关系,或者是主宾关系,投资是主,是主人,投机为次,是客人。不能主次颠倒、喧宾夺主。投资是指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它是以让渡其他资产而换取的另一项资产。企业是资本的载体,股票投资是让渡资金,获得企业股东权利。我必须要把我的资金让出去,通俗的讲就是,我出钱,他出力。频繁进出最后结果一定遭糕的原因,除了大幅提高成本和容易高吸低抛外,是因为大多数时间内资金还在交易者的手上,并没有让渡出去。
无论是A或C都是具有一定的投机性质(不要认为过于保守就是投资,保守与激进的本质出发点是一样的),只有B是最忠实于或最接近投资的。所以,B的成功最大。
昨天财经首页上挂有一篇巴菲特批判的文章,大致扫描了一下,总体感觉有点“似是而非”。焦点大概是可口可乐、华盛顿邮报、美国运通等实际平均复利率很低,没有世人传说的那种功不可没,云云。但这正是老巴的精髓之处,成功者不是剑走偏锋的结果,而是一个系统均衡运作所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