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震灾新闻时,七拐八拐的窜进了山雪老大的博客,N久没去了,从博客热起来后,他因忙于管
理,一度停写自己的博。捐赠不经意间变成了很多企业的攀比,一企业的老总问他怎么看这件事,他用
“捐赠攀比,用人性的恶做一点善事,挺好”回答了这位老总。
山雪的这句点评也挺好!
一“石”激起千层浪,王石的“10元论”又成了舆论质疑的焦点。作为一个明星人物(企业),接受舆论监督是应尽的义务,当因名而得到了一些东西的时候,就意味着同时也会因名而失去了一些东西,比如隐私权、言论“自由”权等。所以,王石们也可以试着理解一下大众的质疑。
捐款本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自愿,慈善活动时更不能简单的用数字去衡量其道徳标准。但对于相同支付能力的个体或团体来说,多与少还是能衡量出道德的高低、友谊的深浅、爱心的冷热。尤其是国家、社会的整体困难时,容不得仅仅靠人发自内心的自愿,用舆论“逼迫”某些“大哥”作出点榜样来
,也是一种没办法的办法。
万科量力而行捐200万元没有错,王石的解释也是应该很可以理解的,中国是一个大国,灾难发生频率很高,一年四季闹完旱灾闹大水。如果是一个无名的街道小企业,大家根本不会去要求它什么(但是恰恰许多无名个人、企业、团体在这场巨灾中的高尚情操令人非常感动)。人民心中有杆秤,而且像四“5.12”这样大的灾难是不多见的,如果再与万科从证券市得到的及其企业盈利规模相联系,那么,万科捐200万元,真的是少了点。相信聪明如王石会领着万科进一步慈善下去的,只是不仅仅表现在现金上(刚刚看到有贴子说万科出了公告,是有关公益建灾区项目的)。
这忽然让我想起1980、90年代,同学、朋友、同事只要聚在一起,一个最同仇敌忾的话题就是骂上海亲戚,直到最近10年才淡漠对上海的坏印象,因为基本都不走动了,而且上海亲戚们现在也变得和蔼可亲了。话题的焦点无外乎走上海亲戚,辛辛苦苦拖了一大堆的年糕、粽子,换来几颗大白兔奶糖或几块肥皂之类的,我家那时经常还有两瓶(最多四瓶)虎骨补骨酒。如果论互赠的礼品折合成人民币计算,客观的讲,肯定是上海亲戚付出的多一点点(至少我家是这样的),可为什么这么合理的计算却得来了全国亲戚的骂声一片?昨天在姐姐家中,当知道捐了一亿的加多宝公司就是生产王老吉的,小孩子们就异口同声的高呼:“不枉我们喝了那么多的王老吉,今后还要多喝。”可以说这种消费观念极不理性,但是这种非理性又是多么可贵。
万科对集团内部慈善的募捐活动中,有条提示:每次募捐,普通员工的捐款以10元为限。或许在20年前的中国,这条规定还是有其人性化的一面,但是,以现在的生活水平,仅这个10元的标准,也有许多商榷之处。
先说两则令人肃然起敬的报道:一则是发生在南京,乞丐老人到银行兑换硬币捐献灾区,网上最新报道又捐了一次;一则是本市的新昌一对老年夫妇,第一天捐了500元,晚上一直为灾区的人流泪睡不着觉,第二天又捐了5000元,而这个70多岁的老大伯自己腿还有点残疾。
对于这样的爱心人士,我认为倒真的需要工作人员适当做一下“思想工作”,提示他们首先计划好
自己将来的生活。
但是对于一个普通的有正常收入的员工,少了10元真的能降低生活质量吗?一年少10个10元或100个10元真的会拖垮家庭生活吗?如果我是万科的普通员工,如果我想捐20元、100元,那么这条提示,会不会成为我的负担呢?
为了形象而超能力范围慈善的人毕竟是极少数的,大多数人付出爱心是享受幸福的感觉,正如王石登山一样,而不是负担。所以,从这一点上,“王石们”对于别人的善心的理解不太全面。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去剥夺他的那颗善心,即使乞丐。
先前的中国平安,现在的万科,他们都曾认为自己没有错,前者认为合法的,后者认为是合理的,我想在现实生活中,除了合法,还有合理;除了合理,还有合情。
在平安的再融资风波中,我引用了李嘉诚的话“你除了在合法之外,更要合理去赚钱”;今天对于慈善,除了合理之外,也要合情,毕竟是在中国大地上,喝的是中国的水。国务院把5月19日至21日定为全国哀悼日,并以地震发生后的第七天默哀三分钟,想必也是尊重民间常见的祭奠习俗的“头七”之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