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方兴未艾的私人股权投资

(2006-08-26 20:32:35)
分类: 人在股市

 方兴未艾的私人股权投资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收购兼并一直是资本市场上的耀眼风景,历史上共发生过五次大的企业购并浪潮,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的第四次购并浪潮出现了大范围之间的融资兼并以及大吃大、大吃小、小吃大并存的局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批私人股权投资公司,如KKR、凯雷、黑石、TPG德州太平洋、高盛资本、摩根士丹利资本等都是80年代美国商业史上产权交易的主角,创造了80年代美国股市的繁荣。由于在美国的盈利空间越来越小,觊觎中国许久的他们,正把中国当作是他们的最新猎物,新桥入主深发展、高盛拿下双汇、华平控股哈药、凯雷收购徐工(最近正吵得天昏地暗)及太平洋保险。

 

  私人股权投资有风险投资、直接投资、收购投资,最主要的方式是收购,涉及金额超过私人股权投资一半以上,通常的做法是以购买股份的形式买下公开上市公司,其主要意图在于获得目标企业的控制权,拥有施行改造的绝对权力,利用他们的卓越管理和先进技术,把低效率的企业整合成高效率的企业,从而“化腐朽为神奇”,再转手将之以更高价格卖掉。有“破产重组之王”的威尔伯.罗斯,就专门与普通投资者不敢问津的“特困户”打交道,运用资本杠杆将那些濒临破产的企业重新整合为有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使“凤凰浴火重生,在灰烬中成为一只新的鸟”。

 

  一些曾经的美国商界的风云人物陆续加盟私人股权投资公司,如通用的杰克·韦尔奇、IBM的郭士纳;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家、职业经理人、投资银行家也加入私人股权投资行列,如柳传志、田溯宁、李山等;对冲基金也正在向私人股权投资领域转移。

 

 中国私人股权投资的盈利主要通过以下几种:

1、  增加他们购得公司的利润率,以便用更高价格卖出去。

2、  有些公司资产被低估了,市值远远低于某些资产价值。他们仅仅通过简单的持有,等待其数年之后价值翻番。

3、  非流通股价值很低,通过买卖这些资产或公司股权实现增值。

4、  将购得的公司进行拆分。出售核心业务作为资金来源,也可以使公司业务更加集中

5、  运用杠杆收购。

 

 打开窗户呼吸新鲜空气的同时,难免会飞进苍蝇。关于私人股权投资的回忆也不都是美好的,如《门口的野蛮人》这样描述敌意收购:“他们凭借强大的融资能力在短时间内向那些处于停滞的企业发起攻击,让被收购的企业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管理人员不得不与之签订‘魔鬼协议’,跟随而来的就是大规模裁员,重组出售公司资产,而这些金融冷血动物们却从来不管这些,只关心在交易结束退出时获得多少回报。”

    

     历史在前进,时代在发展。随着规模的越来越大,这些大佬们一改过去“以小博大”的风格,从追寻巨额回报到现在尽可能的追求稳妥的回报,但是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历史终究有一部分还是会被重复。对于市场中的人,是饕餮大餐亦或是豪门盛宴?这是个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