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韩瑞胜:读孙卫卫的《喜欢书》

(2012-06-27 22:37:02)
标签:

杂谈

平静如水的文字 波澜不惊的童心

——读卫卫的《喜欢书》

 

韩瑞胜

 

在这个时代对大多数人来说,安下心来,花上几天时间静静的读一本不上排行榜、与工作无关的闲书,是一件奢侈的事。因为快节奏的生活、生存的压力,让人太浮躁、功利;海量信息的网络、爆人眼球的各种音画视频,让人目不暇接。所以有一本与流行无关的书,让你花几天时间静静读下来,说明这是一本好书,一本与你心灵印契的好书。

现在就有一本这样的书:孙卫卫的《喜欢书》,一本展示作者五年读书经历、心得的书。读这本书时能感觉到,作者在五年间一直像笔者现在阅读《喜欢书》一样,静静地、虔诚地阅读了很多笔者连书名都不知道的好书,真的让人既佩服又嫉妒。

书非借不能读也。一般书虫们都有这样的感受,碰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心里欢喜地发痒,不由产生一种购买、拥有的欲望。而一旦得到手,心是欣喜得很,但可能没翻几页,又被另外的新书吸引——喜新厌旧的心理无处不在——再下手,再买。而且开始打算挺好,想把喜欢的书买来慢慢阅读,但是一旦拥有的书目太多,书架上好书“佳丽三千”,拿起来看看每本都好,这时连主人都不知道该“宠幸”哪一本了,与此同时,又有新的更多书又被不断地搜集而来……

渐渐地爱书、买书,反被书累;读书家也成了藏书家。这一点,卫卫是很清醒的,他买书不是为了“金屋藏娇”,而是为了阅读、学习。在本书《梵澄的话》章节中,他亮出的鲜明态度:“应该‘读书第一,买书第二’。买是为了读,不是为了买而买。”

 

《喜欢书》是一本记录与书相关的日记,里面记载一些作者与书相关的小事、掌故、琐忆、心得,自然与当下的流行无关(书界的除外),也没有什么故作深沉的警训、白眼看世的愤俗之语,亦不见匡正救世之类的豪情,有的是一种与书相关的冲淡、闲逸、温情。

刚拿到手之时,一位同事随手翻阅,顷刻归还,评价此书不会流行。这本书自然不是普世之书,不会人人喜欢,钟情此书的人必是喜欢书的朋友。阅读此书之时,必是在书香环绕之室,烹一杯香茗,读一段文字,心里默默对比自己的曾经阅读经历,间或起身从书架上翻寻书中所提之书,虽相隔万水千山,爱书之心亦相通。

初读此书,文字平淡如水,继续读下去,渐不愿释手,正如书中提及的《全国优秀作文选》杂志编辑吴文昊所评价“仔细回味纯洁而纤敏”。因为卫卫本身是儿童作家,所以书中始终氤氲着纯真无邪的童心,散发着波澜不惊的恬淡。

安武林曾评价此书“大有孙犁先生文风”,自感觉亦有不同。孙犁为文,尤其是后期,有种绚烂归于平淡的极致,是返老还童;而卫卫自然未有这样的经历,书中多是童心,多发童心之语,如《李心草说他女儿》章节,最后一段末尾:“如果他女儿来,会坐在哪里?心里又会想什么?我听着音乐,想着他和他的女儿。”保持好一颗童心,亦是文章最高明之在,亦如书中摘录明朝思想家李贽那句话:“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一本书可能蕴含着一个世界,无数本书就能蕴含着无数个世界。但是这个世界需要书的拥有者自己去开启,想去开启才成,否则书只是一摞摞纸片的累积,多而无用。忽然想起不久前从网上看到的一则新闻——《我家没有宝马车,只有藏书数千卷》,讲的是重庆一个高三女生“重庆苇子”,在网上炫耀父母送给她三千多册旧书“别小看我们90后噢,我已经看了其中的十多本了。”拥有三千多册藏书从经济上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但关键是要阅读,从阅读中打开一扇认识新世界的大门,从阅读中寻找到财富,得到学识。正如《喜欢书》的开头《搬家就是搬书》中,卫卫所言:“书只是一种形式,最重要的是要把它转化成学识,陶冶我们的思想,促进我们的工作。”

是的,只有真正从书中汲取到营养,增加自己的学识,才能真正值得为拥有群书而炫耀。南朝《世说新语·排调》记载这样一个故事:郝隆七月七日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看吧,古人多洒脱,已经得鱼忘笙,书在哪里?早已转换为学识,盛放在自己的肚皮中,流淌在自己的人生中。

在《喜欢书》中,卫卫对书、对人的态度一直很谦卑,绝无炫耀之意,但是书中洋洋洒洒介绍了为数众多、琳琅满目的各类书籍,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还是等于为像笔者这样、读书不多的读者“晒”了一把书。

不用计算他拥有书本的数量,不用剖开他的肚皮翻检他读过多少书,单从那些闪烁真知灼见的优美文字里,就能让人知悉卫卫拥有很多书,认认真真读了很多书。而且在不自觉的阅读中,与他一起为书忧喜、一起伴书成长、一起探究书本为我们打开的一个个世界,从而得到更多的是快乐,是学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