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当代著名诗歌评论家叶橹先生的来信和评论
(2011-01-21 13:20:44)
标签:
转载 |
当代著名诗歌评论家叶橹先生的来信和评论
宗宝先生:
谢谢你送了我一本好诗集,它是众多赠送给我的诗集中能够激起我评论欲望的诗集。
非常抱歉的是,我不会使用电脑打字,只能将这手稿寄你,请你设法打印出来寄给有关报刊了。
至于给什么刊物,你看是否给诗刊的杨志学寄一份,或者由你给山东的刊物也行。
匆此,祝笔健!
叶橹
2011.1.15
只写自己的诗
——读韩宗宝的《一个人的苍茫》
叶橹
韩宗宝的《一个人的苍茫》,是时下众多诗集中别具一格的独特之作。如果说的夸张一点,它甚至可以说是自有新诗以来都很少见到,至少是我还没有读到过的这种诗集。因为在这本诗集中的作品,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在写他自己,写“我”如何如何。所以我把它定义为“只写自己的诗”。
“只写自己”这样的命题,如果是在五、六十年前,肯定是批判的对象;如果是在二十多年前,也可能爱到吹捧。我对它的命名,不含褒贬,只作为一种现象来观察。更重要的是,从诗人的自我的角度,他的这种写作方式何以会形成又何以会取得成功。
韩宗宝几乎在每一首诗中都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渗透融入到诗行之中。这个站在潍河滩边上或行走在它的边界上的诗人,他是以一种什么样的生存姿态在表达和表现他的生活命运和生命意识的呢?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一个自觉地意识到和敢于并善于审视自身的普通人身份的人,一个在生命过程中领悟到什么是诗性存在的人。这当然是大而化之的说法,要体会这些,还得读他的诗。
我们曾经读到过许多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教育者或是灵魂塑造者的身份发言的诗人的作品,也一度被教育被塑造乃至灵魂升华过,但是在历经生活的沧桑之后,终于觉悟到这类诗篇的缺少血肉之身的体验,是属于塑料花或仿生树那样的赝品。而读韩宗宝的这些处处不离“我”的感受和体验的诗,却能够亲切地体验到一种真实的人生经验和内心的细腻共鸣。虽然我们每一个人不一定都像他那样“站在潍河滩上”感受和体验这一切,但却可以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感受和体验同样的东西。譬如他的《那个时候我想试着飞起来》:
当风在潍河滩刮来/我曾经想试着飞起来/像去年的一只八角的风筝那样/这样的天气/说不上好/也说不上不好/心情也是这样/有时我试图准确地说点什么/可是话一出口/就让风吹走了/在心里很热的一些话/一出口就凉了
这样的朴实无华,这样的口无遮拦,好像是了无心思,却蕴涵着许多的人生体验和社会观察。这个“我”既真实又平凡,既忠厚又智慧。能读到这样的诗,不啻是一种心领神会的愉悦与共鸣。而在一些貌似深奥或充满玄机的诗中,我们是无法体验这一切的。
在韩宗宝的笔下,生存的感受是一种无处不在具体入微的细节,它本身不具备什么深文大义,一切的呈现都是具体的过程。过程本身的纯客观性质,以它的可触摸性而令人感到亲切和触手可及。当韩宗宝对他在“潍河滩上”的经历似乎是事无巨细地作为一种过程呈现在他的诗中时,我们却在不知不觉中深入到了现实和历史的进程之中。他的诗中的“我”,虽然是一个卑微而渺小的普通人,但是他的不失尊严的梦想和追求又隐现和实现了作为人的生存现实,并且在这种生存现实中启悟了我们内心深处不时涌动的欲望和理想。我们不必把这种欲望和理想涂抹上多么绚丽高尚的色彩,但它却是作为人的生存底线所必需具备的生存要素。所以“我想试着飞起来”的欲望和理想并非虚妄之念,问题或许在于它还没有经受实际生活的严酷考验而已。
韩宗宝以他对生活中的具体入微的体察,能够从一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里呈现出一种内心的深度和广度,像《忍受》这样的诗,使人在阅读中自然地受到浸染和启悟:“我在潍河滩已经呆了很久/那苍茫在我身体里/也呆了很久了/我知道这些我都得忍受/就像潍河在静静忍受/一块石头的颠簸”。还有那首《影响》:
那些日子 我一个人在潍河滩/静静地站着/潍河滩旷野里所有的事物全是我的/有时我的头顶上会飞过些麻雀/有时会飘过些云/但它们不能影响我/潍河滩上所有的事物都没有影响我/我的思绪和河滩上那些野生的草一样/疯狂 恣意 漫无边际/影响我的 是河滩上的风/不断地吹着我 让我变得更加空旷/这空旷 是一个人的空旷
“空旷”一词,同“苍茫”一样,以一种弥漫性的侵入,渗透到人们的灵魂之中,而它的来源,却又是韩宗宝的一个人的空旷和苍茫。
我之所以特别强调韩宗宝的“只写自己”而不含褒贬,是因为这种写作方式并不适用于任何其他的人。作为一种个案,韩宗宝也许是成功的,如果有人相继模仿,只能是东施效颦。韩宗宝的只写自己并取得成功,并不是因为“只写自己”,而是他把自己完全融入和渗透到了他的“潍河滩上”。所以我们从他的身上,几乎就读出了“潍河滩上”的人们生存状态的现实和历史。所以无论是他眼中的一草一木,一水一石,以及那些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和孤立而闭塞的村庄,在呈现于我们眼前时,都具备了一种内涵丰富的意味。他写过“潍河滩上的三棵树”,写过潍河滩上的芦苇,石头,荒草,土豆,诸如此类的东西,然而我们从这些事物身上读出的,却总是浸润和渗透着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和现实的无奈感。在槐树,白杨和梧桐这三棵不同的树身上,寄托着的是诗人不同的人生阶段的感受和理念。而在《我接近过一棵树》中,我们读到了“一棵树”的从存在到死亡的过程。“村里最大的那棵树/死于雷击/滚过的雷让它变黑/让它从此沉默”,当这一雷击事件结束之后:
现在 我在已经没有树的地方
寻找着一棵树
这就是诗的结束时留给我们的一幅影像。从“曾经接近”到欲接近而不可得,“寻找”的结果尚不可知,它留给人们的又岂止是一个人的苍茫?
深切地感受并体验着“潍河滩上”这片土地上历史的沧桑和现实的无奈,正是韩宗宝内心深处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读他笔下那《缓慢的村庄》,我们会有感同身受的悲哀和无奈:
落日里那个村庄/是缓慢的 像落日一样/像那些土一样/像那些人的脸色一样/潍河滩上 这个缓慢的村庄/这个被时光 几乎要忘记的村庄/多么缓慢 就像我七岁那年/母亲临终时 最后的一个眼神/在夏天的那个漫长的夜晚/持续地黯淡 就如毒药一样/仿佛永远 也不会结束
韩宗宝笔下的这一幅灰色图景,或许同现实中一些现代化城市的景观形成过于强烈的反差。或许他所描述的一切只是一幅历史的陈迹。但是作为一首诗,我看重的并不是这种表面上的反差或改变,而是它那深深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沧桑感和无奈感。
我们都知道,像韩宗宝这样的生于1970年代的诗人,曾经被称为“尴尬的一代”。这一代人的尴尬,往往是同现代化和城市化所产生的形成的某种程度上的荒诞感相联系的。一种找不着方向的感受往往同他们的现实处境相关。这样的尴尬,在韩宗宝的身上却是不存在的,因为他的生存状态基本上还是处在一种历史记忆之中。他对历史记忆的沉重感,正是他能够潜入沉浸在他所营造的那种诗性氛围之中的根本原因。我之所以说他“只写自己的诗”,正是因为他的这种沉迷的状态,恰恰是造就一个诗人得以形成他的独特性的基础。“只写自己”是韩宗宝进入诗性状态的前提,这个前提是基于他自身具有的生活基础的。他在历史回忆中消化了那些精髓的部分,在历史的回顾中将自身的生存状态融入了具体的生活进程之中,同进在反思中试图表达和表现那些符合诗性要求的东西,所以读他的诗方能使人产生一种深入内心的感同身受。
我从对韩宗宝诗歌的阅读中提出的“只写自己”的命题,只是为了证明我的诗学观点,诗是不应该把“小我”和“大我”机械地分离开来的。它是小我中见大我的艺术呈现。一个人的苍茫也同时是一群人的苍茫,是一种历史和现实的苍茫。诗给予人们的阅读感受,是对具体事物和印象的感性进入之后的启迪或沉思,而不是为了寻求社会学或政治学的答案。所以任何对具体诗歌的阅读和阐释,只能是在审美意义上的价值判断。韩宗宝的这些诗作给予我们的启示,只在于证明了他的“只写自己”,并不是目光短浅的近视,而是体现了一种“自我”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入体察。自然,他是一个对具体事物和印象具有敏锐感悟能力的诗人,所以在他对具体事物的过程的描述里,常常会引发出人们的浮想联翩,而这正是他所具备的诗性直觉能力所把握住的东西。在一种看似平凡甚至无所依托的现实叙述中,发出一些耐人寻味的蕴涵,常常是表现出一个诗人的智慧与敏悟的契机。韩宗宝的这本诗集中的一些诗,恰恰是在这种契机中显示其智慧与敏悟的。像《一把没有钥匙的锁》所写到的:
一把锁
一把没有钥匙的锁
它成了名符其实的锁
锁着母亲留下的
那个箱子
父亲说那个箱子是空的
母亲留下的其实
只是一把锁
一把没有钥匙的锁
锁着一只空箱子
这样一件微不足道的家长里短,有点像家事听小故事般的叙述,却非常直接地引发了我们的许多联想。在钥匙与锁和空箱子的关联中,似乎隐藏着某种令人忍俊不禁的社会现象。这样的平静叙述中暗含的诗性玄机,有时候就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味之所在。韩宗宝似乎是轻而易举地实现了他的“微言大义”,不能不说是一种机智的诗性。
由此可见,韩宗宝的“只写自己”,其实是一种对自身诗性把握力和穿透力的自信,他相信在这些只写自己的艺术行为中,表现和表达了一种能够为更多人所接受的诗性体悟和现实观察。人们可以通过对他的诗性把握力和穿透力的分析和阐释,达到对人生和社会的更深彻的了解,对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方式的领悟和认同。
从“只写自己”通向更多的人的内心与良知,这正是韩宗宝的成功的诗的道路所启示予我们的。
2011.1.15于扬州
个人简介
叶橹,原名莫绍裘,著名学者、诗歌评论家,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是当代中国诗歌评论界最权威人士之一。师从著名教授、中国古代文史学家、教育家程千帆,对诗歌文本及重要诗人的发现与探索有着卓越的洞察力,发现和推介了昌耀、闻捷、艾青等许多当代重要诗人。
1936年出生于江苏南京,195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大学期间,在《人民文学》发表《激情的赞歌》、《关于抒情诗》等文,预见了闻捷、公刘等诗人的重要性,先后担任江苏省高邮师范学校中文系老师和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1989至1991年间,叶橹为《诗歌报》主笔的“现代诗导读角”专栏,在中国现当代诗歌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著有《艾青诗歌欣赏》(为“新中国文学大师名著赏析”丛书)、《现代哲理诗》、《诗弦断续》、《诗美鉴赏》、《中国新诗阅读与鉴赏》、《季节感受》、《<漂木>论》、《现代诗导读》等多部作品。其中《艾青诗歌欣赏》曾深得艾青本人激赏,推为诗歌批评的重要范本。近作《<漂木>论》,是最早对洛夫长诗《漂木》这一出现于21世纪初的重要作品的系统性评论,是不可多得的力作。
20世纪80年代,在现代主义诗歌大潮中,叶橹先生以“辩护人”的身份推动了中国先锋主义诗歌的发展,是中国青年诗人的鼓舞者、理论推动者。其弟子有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毕飞宇、著名文学评论家葛红兵、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干、费振中等人。共发表评论、随笔等文字约200万字,曾担任过第二、第三届中国诗集奖以及紫金山文学奖、汪曾祺文学奖等多个文学奖项的评委。
(注:以上叶橹个人简介,为我按网上相关资料所补加,先生寄我的只有那封短信和这篇评。韩宗宝201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