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九年级数学老师的几条建议
(2016-10-25 17:53:14)
标签:
教学题型研究建构 |
分类: 教育随笔 |
昨天,数学教研组活动,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发信息给我。大概在他们的眼里,领导是不用参加教研活动的。我听说后,主动去了,而且告诉教研组长,以后教研活动,必须发信息给我,至于我是不是有别的事情,能不能参加那是另外一回事。
在听完大家对于期中试卷命题研讨后,我给了大家三条建议:
其一,把握好教学进度。一定要改变过去那种拖沓的做法,本学期务必将下学期内容适当提前,确保下学期四月份之前完成全部教学任务。在省城一年里,我发现那里的所有学校,每学期都在将下一学期的内容提前。就在我们还在研究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的时候,他们初中所有教学内容都已进入尾声。他们甚至用复印教材的办法,将下学期的内容提前。等到这学期结束,他们已经结束了全部初中课程并且完成了九年级全部内容的复习。
为什么要这样做?刚才有老师还在提到,她去接手的初三年级学生到现在什么是单项式都记不得了。我完全不相信我们的老师的能力会至于讲不明白什么是单项式。但是,虽然你讲明白了,学生过后还是忘了。我们都学过教育心理学,知道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它告诉我们,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会忘掉他们所学的绝大多数内容。没有足够的复习时间,没有在一轮系统扎实的分章节或者切块复习之后的反复强化,我们要想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相关知识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我们现在这样的节奏,其实说白了就是在偷懒,因为上完了所有的内容,用完了所有的资料,我们唯一的出路就只有认真备课,那实在是比照本宣科要困难得多。
关于提高教学速度的问题,不只是九年级的问题,我们要求所有年级的老师,在教学进度的把握上都要适当超前,要给统测复习留下足够的时间,道理和先前是一样的。赞可夫所倡导的教学模式中有两条,一条是高难度,一条是高速度,是有他的道理的。打个不一定恰当的比方,这就好比开车,有经验的司机会告诉你,开车适当快一些其实比开慢车更安全。因为车速过慢,你就不会集中注意力,你就容易走神。反倒是车速快起来了,你不敢大意了,反而更安全了。当然,什么事情都有个度,车肯定不是越快越好,教学的进度也肯定不是越快越好,但我们不能等,不能拖,要有一定的提前量。
其二、要加强对近三年的中考命题研究。此次教研活动主要研究期中试卷的命题问题,既然说到命题,我在这里给数学教研组长和参会的教科室主任安排个任务,下去要尽快将近三年来省里的中考试题尽快找齐并下发到每位九年级老师手中,请大家务必要认真比较、仔细研究,最好能够有一个书面的结果,可以不用那么正式和严谨,但要说得出个一二三四五,要能够找到一些有用的规律。当然,我们最近这几年,中考命题权一会儿上收,一会儿下放,命题的规律可能不明显,但只要我们用心去做,肯定会有收获。七、八年级的老师也要加强对中考命题的研究。一则因为我们的统测,还没有一支专业的命题队伍,我们很难找出有用的规律,二则我们的教学,最终能够影响和决定一个学校一个老师声誉的还是中考。我们应该提前将我们的目标定位在中考上。
其三,要有建构基本题基本型的思想。我有一个理论,就是思维的“三化”理论,是说学生思维的建构,要经历一个从向量化到模式块再到网络化的过程。以此为基础,我提出了数学教学应该强化四个教学过程,建构四维教学坐标的设想。由于时间关系,我在这里就不展开了。这一套东西最核心的思想,就是要有基本型基本题的思想,数学的学习离不开“化归”,我们可以通过把高次方程低次化、多元方程一元化、分工方程整式化、无理方程有理化将未知化为已知。同样,我们可以紧紧抓住基本题型、基本图形,把它们讲好讲深讲透,从这个基本题型、基本图形出发,引导学生复习相关知识、联系相关题型,进行归纳比较,总结出其中的方法技巧和解题思想,还可以引导学生不断在学习过程中将不同的题型向基本题、基本图化归。比如三角函数中的测量问题,其实构型非常有限,无非就是两个相似三角形进行不同的旋转、平移、翻折变化。再比如应用题,虽然题目千变万化,但仔细一分析,我们会发现,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有一个固定不变的ab=c结构,我们先把它固定下来,再用列表的方式去分析其中不同数量之间的联系,问题往往就变得简单了。
最近我去听了好几节数学课,有两位老师都对我说,他们这节课讲练习,意思是说让我不要去听了。我告诉他们没有关系,练习课要讲好更需要水平。但听下来有些遗憾,他们基本上还是讲一题是一题,没有归纳总结,没有拓展引申,这样的教学,学生的解题能力是培养不起来的。要想减轻学生的负担,要把学生领出题海,唯一的办法就是老师自己跳进题海,当你自己解了万千题目之后,它们之间的联系和规律自然也就了然于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