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学习命题
(2015-06-12 10:42:01)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随笔 |
今天在网上看了一节课,是一位姓许的女老师所上的复习课。执教者是从一份考卷的分析开始的,考题是一道文言文阅读题,题目中既有对课内篇目的理解阅读,更有课外篇目的阅读和二者的比较。而执教者的基本出发点就是“课内外联读,以‘内’养‘外’”。
许老师告诉学生,这样的文言文篇目很多,今天的比较限于写人记事类文言文。她从对《曹刿论战》的复习开始,让语文科代表代老师提问,抽查同学文言实词的意义。学生整体掌握情况不错。接着转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让学生说说弱小的鲁国能够战胜齐国的原因。然后转入对《左传·子鱼论战》的阅读,先让学生齐读,接着让学生说出其中学过的字词,再给出比较阅读题1,引导学生从中悟出一个道理:实词的理解其实应该是从课内迁移到课外。
接下来许老师让大家从课文内容、人物、结局等角度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然后给出下一个阅读题,让学生明白又一个道理——比较阅读,其实就是找出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关键在读懂课外文言文的大意。
比较阅读2选的文章是“长平之战”。许老师先让一个学生串译全文,虽说以一个学生为主,但其他学生不时地在帮忙、补充。面对学生的不自信,老师一再鼓励她不需要字字句句对号入座,只要能够明了大意即可。在完成大致意思的理解后,许老师又出示了阅读题,让学生明白,文言文的阅读理解,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是重点,要注意将这些词从课内迁移到课外。
我以为这节课精彩的是接下来的环节:许老师让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曹刿论战和长平之战,小组合作,分组命题,引导学生感悟命题者的考查目的和命题方式。然后再给出阅读题,要求学生明确比较阅读中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命题思想。
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布置课外作业。
让学生学习命题,这似乎早已不新鲜,在“三基本老师”(基本不写教案、基本不改作业、基本不考试)魏书生那里,让学生自己命题考同学,早已经是他教学成功的秘诀之一。然而,看看我们的周围,不但语文老师,就是数理化等在人们看起来更有规律可循的学科教学中,真正把这种方法经常运用和运用得好的老师,实在是少之又少。原因无非有二:一是对这一方法的优势认识不够;二是教师自己对于题型变化的规律缺少基本的把握。
也许,由于学生自己知识的局限和角色的不同,要让学生真正学会命题、命好题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让学生学习命题,在命题的过程中体会命题者的命题构思,特别是把握题目的变化规律无疑是一个非常巧妙的方法。
这也是在主动的变化中去寻找不变的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