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性思维与聚合性思维
(2015-05-11 20:49:59)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随笔 |
什么是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求异思维。它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发散性思维的特点是: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并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寻找更新更多的设想、答案或方法。
什么是聚合性思维?聚合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逻辑结论,从现成资料中寻求正确答案的一种有方向、有条理的思维方式。聚合思维法又称为求同思维法、集中思维法、辐合思维法和同一思维法等。聚合思维法是把广阔的思路聚集成一个焦点的方法。它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收敛性思维方式,与发散思维相对应。聚合思维也是从不同来源、不同材料、不同层次探求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方法。因此,聚合思维对于从众多可能性的结果中迅速做出判断,得出结论是最重要的。
借助传统的说法,发散性思维其实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它是由内而外的扩散性、创新性、求异性思维。而聚合性思维则是“万物有道,道归于一”——执著于对共性规律的归纳、概括。
所以想谈谈这个问题,不是为了在这儿玩弄什么概念。是因为我想起了教学中当我们面对无穷无尽的题海时,我们究竟应该从无尽的、海量的题海中去归纳概括有限的规律呢?还是应该从一些典型的问题出发,按照有限的规律去求新、求弄、求变?
我们习惯的看法是:在一切学习能力中,思维能力是最重要的能力,在思维能力中,归纳概括的能力又处于核心位置。事实上,这使得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习惯了聚合性思维,习惯了从茫茫题海中通过不断的解题来概括规律、习得能力,但我们却往往忽视了通过对同一问题的主动求变、求新和求异去寻找问题变化的规律。注意,我这儿说的并不仅仅是简单的一题多解,更包括了一题多变、一图多变、一图多题,在主动的变化中寻找不变的规律,从而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目的”。
换言之,就是从知识点或者典型问题出发,以学科基本方法作为核心,从一个知识或者典型问题出发,通过不同的组合、变形对有限的问题作无限的引申和拓展。用“道”(方法或者规律)生万题来代替万题一“道”。这应该是更合理更高效的选择。
当然,说到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正如有的专家所说的那样“沉溺于一个人自身的自我完善是达不到目的的”。要想真正“得道”“悟道”,不能仅仅有这种由内而外的发散思维。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老师自己先跳进题海,从万千题目中去“悟道”,然后再引导学生由一而二而无穷,在“道”的变化中寻找规律,通过主动的变化来寻找共性,适应无限的题海。
也就是说,老师应该是走一条由外而内的聚合性思维的路子,而学生则应该走一条由内而外的发散性思维的路子。要坚持少讲精练,从题海中选择最具典型意义的题目,通过变式引导学生在有限的练习中掌握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