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以考代练”
(2015-03-13 21:33:33)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随笔 |
在我们学校,流传着一句影响深远的话,那就是:“以考代训”或者“以考代练”。而且,这些年来,我们的领导和大多数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上周附中的初三年级组会议,年级长宣布了年级工作安排,毕业班模拟考试一共三轮,分别安排在四、五月下旬和六月中旬。这与我们学校过去动不动安排五、六轮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可以肯定的是,在抓升学和应试的问题上,我们学校与附中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可为什么附中的模拟考试要比我们学校少得多呢?在我们学校,初三年级的课程一般是本学期三月底甚至是四月中下旬才能够完成的,而附中的大多数学科早已经在上学期完成了全部课程。按理说,附中即使是安排月考也可以安排四次,而不是现在的三次,而我们学校在四月份结束课程却要安排那么多次的模拟考,这是完全不合逻辑的。
仔细想一想,按照现在的教学进度,附中的第一次模拟考应该是在完成第一轮复习之后进行的。也就是说,他们的模拟考是真正意义上的模拟考,而不是所谓“以考代练”。
开学伊始,在我原来的学校还在上新课的时候,附中已经在上学期复习了初三内容的基础上转入了第一轮的系统复习。以后的几轮模拟考试也大致是对应着相应的复习轮次。应当承认,过去附中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精挑细选的优秀学生,但即使是这样的学生,倒回初一年级的内容时,你还是可以轻易地发现,他们中的不少人甚至把一些常识些的东西也忘记了。可以想像,如果这个时候给他们来一次所谓的模拟考,除了让他们明白升学考会考些什么以外,考试的结果一定好不到哪儿去。
按照正常的教学进度,我们的学校初三年级大多数学科需要到五月中下旬才能够完成第一轮复习,在此之前的任何模拟考试,其实都是在学生没有完成系统复习的前提下进行的,其结果自然也好不到哪儿去。虽说从理论上讲,随着复习进度的推进,学生的模拟考试成绩应该是越来越好。但遗憾的是,由于这些模拟试题的难度控制并不精准,因此模拟考试的结果常常不能实现这样的愿望。所以,总体说来,这样的考试对于学生的打击多于激励。
虽说模拟考试仅仅是模拟,从我们的初衷来说,不过是把它当成一种平时的练习。让一群学生在没有复习的情况下去考两三年前学习的知识,要想考出好成绩也是不容易的。可学生未必这样看,家长未必这样看,在他们的眼里,模拟考试就是中考的预演,就是对自己或者自己的子女的阶段性评价。每一次考试,事实上都让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经历了一次挫败。所以,在复习阶段,我们应该更多地通过练习或者小测验来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并据此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诊断,进而调整和改进复习计划,而不是用模拟考试来对学生作出阶段性评价。
按照“以考代练”的思想,考试的目的是练习和补漏,那么每次考试结束后,及时的信息反馈和试题讲解就成了不可或缺的程序。问题在于,我们的每一份模拟试题,无论质量如何,其对知识点和题型的覆盖面都是有限的。也就是说,我们要想通过一套或者几套模拟试题的复习解决复习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很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安排了太多的模拟考,在打击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自信的同时,还会打乱正常的复习计划,让我们的复习变得碎片化。
所以,我还是觉得像附中这样适当减少模拟考试的次数,把提高考试成绩的寄托在两到三轮扎实的、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复习中更为可靠、更有保障些。每一轮模拟考试都对应着一轮复习,从“普遍撒网”到“重点捞鱼”,逐步提高复习的针对性。不为考试而考试,让老师和学生都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去发现自身的问题,改进自己的教学和学习,这样大家的心里都会更有底,复习才能够更有针对性。
至于那种认为初三后面一个学期、高三最后一个学年完全是浪费的说法,在我看来实在是不懂教育的人的胡言乱语。如果说前面新知识的学习是教知识的话,复习就是教联系。倘若复习变得“碎片化”了,那么学生所学的知识就很难成为一个“整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