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
(2014-07-02 12:18:52)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随笔 |
当我想到“学习共同体”这个词的时候,首先在网上百度了一下:“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或译为“学习社区”。 学校班级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学生)和助学者(教师)共同组成的,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为载体,以促进成员全面成长为目的的,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以相互作用式的学习观作指导,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基层学习集体。它与传统教学班和教学组织的主要区别在于强调人际心理相容与沟通,在学习中发挥群体动力作用。
在此之前,我并没有接触多少关于“学习共同体”的知识,但却在教学中经常强烈地感觉到许多老师的困惑:那就是在具体的教学中,“一收就死,一放就乱”的现象普遍存在,学生的主体地位常常成为一句空话,问、读、议、练常常变成一种摆设和点缀,“讲”仍旧在课堂中占据着主要地位,不断的提醒和干预影响了学生的读、思、议、练进程。说白了,就是老师没有或者不愿意放弃自己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现在的学生似乎也并不急于成为学习的主体,甚至干脆就不愿意做学习的主人。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会读、懒得想、瞎议论和练习马虎草率的现象普遍存在。“启”而不“发”,“导”而不“学”更是许多老师的共同感叹。在学习的自主权问题上,老师不愿不会交权,学生不想不敢要权。由于历史、现实和文化的原因,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还有相当长一段路要走。基于此,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让师生在交流中共同学习、共同思考,在分享中互相启发是一个必然的合理选择。
事实上,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有相当多的老师,虽然在理念上他们是认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可在实际的操作层面,他们常常分不清“主导”与“主体”的区别在哪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他们往往认为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而这两个“主体”到底谁更重要,谁在什么时候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是一个很难解决和平衡的问题。说到底,他们没有搞清楚“教”和“导”有什么不同。在许多老师看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能力都是值得怀疑的,把课堂交给学生是很难让人放心的。于是就出现了问、读、议、练中不断干预的问题。而习惯了“满堂灌”和被动学习的学生,也习惯了跟在教师后面亦步亦趋、按部就班地学习。所以,在很多时候,问、读、议、练的加入,不但没有解决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相反让教学变得“碎片化”了。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其实很难在操作层面分清楚“教”和“学”。因为理想的教学,必定是“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与“学”成为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对于那种在教学设计或者是听课记录中硬生生要把“教”与“学”分开的做法,我素来觉得别扭甚至反感。当我们老师像学生一样学习,与学生一道分享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和经验的时候,当我们像学生一样沉浸在对学习内容的思考和感悟中的时候,学生就会从这一过程中觉知我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此时我们能够做一个平等的学习者,让他们也来谈一谈自己对于问题的理解、思考和感悟,一种交流互动的书面就形成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很难(似乎也用不着)分清楚谁为主、谁为从,我们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共同学习和思考,构建了一个学习共同体,我们依靠这个共同体的力量,共同去完成面临的任务、解决面对的问题,还知识的发生发展于一个完整的、真实的认知过程。
以数学为例,有人认为数学教学要还原数学发展的历史,但我认为这既无可能也无必要。但如果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建构起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这对于学生学习的意义肯定是远远大于单纯的知识传授过程的。因为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但教会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思考、发现和研究。反过来,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意见的充分表达、思想的充分展示,也会给老师们的教学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帮助我们优化自己的思维,发现学生思维障碍的结点所在,帮助我们改进教育教学的方法。
讲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讲清楚我是怎么想的,弄明白学生是怎么想的,在相互的交流与互动中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进步,相互启发,放低身段,和学生一道以一个学习者的姿态投入到教育教学中,这就是我的所谓“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