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考试太多的弊端

(2012-08-13 22:13:25)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育随笔
 

前几年大搞“减负”的时候,除了期中、期末,学校是不允许组织统一的考试的。但后来一切如初,甚至变本加厉了,考试又变得多了起来。有一些老师,是很相信考试的威力的。君不闻:“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但我们要问的是,这“法宝”究竟灵不灵?究竟有多少学生真把这分数当成了他们的“命根”?

有的老师,每一个单元,每一个话题(英语)都要考试,手里边的资料,只要是试卷,都想把它考完。但考来考去的结果,学生不但越来越麻木,甚至越来越反感,效果也未必见佳。至少,从投入和产出来看,二者并不成正比。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平时的考试,不属于选拔性考试,考试的目的,无非是对学生前一阶段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一个粗略的评价和判断,搞清楚学生在哪些方面已经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在哪些地方还有差距和不足。或者换一句话说,就是要作一次相对系统的信息反馈,搞一次相对准确的学情评估。其实,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估的方式和途径很多,并不仅仅限于考试。就像你作一次演讲,你完全用不着去对每一个听众进行考试,甚至也不用对他们进行提问,你只需要看看他们在听讲时的表情和眼神,就一切都心知肚明了。教学也是一样,课堂的提问,讨论和对话,还有作业,包括学生听课时的神态,都可以为我们传达丰富的教学信息。为什么一定要考试呢?

我不否认考试比一般的信息反馈方式更系统、更全面,和其它反馈方式比较起来,它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完备性。但如果我们把他的作用夸大了,考得过多过滥了,就会产生许多的负作用——

其一,无法起到矫正的作用。考试的目的,无非是要找出问题,找出问题的目的,无非是要对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查缺补漏,让学生及时地掌握相关知识。然而,找出问题后要弥补不足总需要一定的时间,特别又是文科,即使学生明白地知道自己的问题究竟在哪里,要弥补这个不足,往往并非一天两天甚至一月两月所能解决的,频繁的考试无非是一次次地揭学生的“旧伤疤”,结果只能是打击学生自信,让他们彻底对自己失去信心。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时间或者来不及解决上次考试中存在的问题,甚至都还没有搞清楚问题究竟在哪里,下一次考试又来临了。

其二,挤占正常的教学时间。作业可以在课外来完成,但为了保证考试的真实性和严肃性,考试却只能在课内(主要是晚自习时间)来完成,这就会冲击学生的预习、复习甚至是正常的学习时间。几乎所有爱考试的老师,无一例外都是喜欢加班加点的。他们的工作责任心常常让人肃然起敬,上一节课刚刚打了下课铃他们就进了教室,下一节课快打上课铃了他们还没有出教室,平时还时常加班加点,但学生却鲜有领他们的人情的。即使那些对他们比较尊重的学生,往往尊重的也只是他们的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勤勤恳恳的工作精神,而对于他们的教法,也是不会恭维的。这样的老师,也必定会在“时间加汗水”的深渊里苦苦挣扎而永世不得超脱。

其三,让学生对分数变得麻木。太多太频繁的考试,成绩差的自然是不断地遭遇失败,不断地在同学们面前丢脸、献丑,即使是那成绩好的,也免不了会有“大意失荆州”的时候,弄得学生们人人自危,成天紧紧张张,活泼不得。在这样的学习气氛中学习,不但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效率,而且会让多数学生逐渐对分数变得麻木起来。分数对于他们的意义,慢慢就变成了一个个符号。这样的考试,又怎么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呢?如果学生真把分数看成“命根”的话,那他们过着的将是一种什么样的苦日子啊?都说“学海无涯”,可也有一句“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的老话,我们拿什么来让学生高高兴兴快快乐乐地读书学习呢?

反馈的目的是为了矫正,无论是行为的矫正还是知识的矫正,都需要时间和空间。所以,每一次考完试之后,我们不但要帮助孩子找出自己存在的不足,更重要的是要帮助他们弥补这些不足。为此,我们要留给他们进步的时间和空间。“教”与“学”,原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相煎何太急?”——我们没有必要把考试当作了一种逼迫学生学习的手段!

 

 

 

 

 

 

 

 

[ 2012-7-18 0:22:00 | By: xldwyp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