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啄米”的故事及其它
(2012-07-03 21:21:14)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随笔 |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应当说在今天的中国真正搞教育的人,不知道他的名字的人很少。
有一次, 陶行知先生将一只大公鸡带入课堂,然后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鸡不吃。他又掰开鸡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灌,大公鸡拼力挣扎。后来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撒了一些米,自己向后退了几步。一会儿,大公鸡自己啄起米来。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身边的一些孩子,由于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他们的成绩可能很不理想。有的家长们一看这样的情况,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孩子基础不好,而夯实的基础的唯一办法就是给孩子补课,于是有上补习班的,有请家教的。尽管换了老师也换了方法,但真正把成绩补上去了的却不多。至少,孩子的成绩与家长的付出不成正比。更有一些孩子,通过补习后的成绩不升反降。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主要的原因是家长们没有真正搞清楚孩子成绩差的原因。的确,有一些孩子成绩不理想是由于基础太差导致的。但更多的时候,其实是因为孩子的学习态度不端正造成的。如果我们不能首先帮助孩子转变了他们的学习态度,如果他们自己不是从心底里愿意积极主动地去学习,那么学习对于他们来说一定是人生的一大苦差事。而且,如果我们一味地强迫他们,他们即使不产生抵触情绪,也会因为长期无法积极主动学习,或者麻木,或者因此而养成许多不良的学习习惯。
教孩子学任何一样本事就跟喂鸡一样,你越是强迫他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越是达不到效果。如果我们给他一定的空间,让他自由、主动地学习,充分地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效果反而会更好。
想想我们现在的孩子,每天在学校里已经呆了那么长的时间,如果我们还在他们一天的休息时间里,或者在周末为他们安排了补课,让他们的神经长时间得不到放松和休息,会是个什么样的结果呢?根据我的经验,这样的孩子会因此变得麻木和迟钝起来,他们听课的效率会更差,上课时反应会更慢。有人给“麻木”下了一个定义,说它是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想想也是这样——如果你始终不让孩子们的大脑休息,它们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忙里偷闲,在不该它们休息的时候休息,其结果自然是形成了更多的不良学习惯。
作为圣人的孔子,就很不主张强迫学生学习。他说:“道不同,不相与为谋。”——他连理都不愿意理他们呢!他又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对于那些不动脑筋或者学无所获的人,他也是不愿意教他们什么的。所以,他对于那些不愿意好好学习的人,是不会去强迫他们学的。不得不遗憾地说,我们现在的许多老师和家长,是很喜欢强迫孩子们的,理由是“他们还不懂事,等他们懂了却又晚了”。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退一步海阔天空”。在学习的问题上,我们不应该总是做加法,有时也要学会做减法。不应该总是逼迫孩子们不断地加班加点,不断地拼时间、拼消耗,我们应该在做通孩子思想工作,帮助他们端正了学习态度的前提下,多给孩子一些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愿、自由、自主地学习,让他们在一种相对宽松的心态下逐渐感受学习自身的乐趣,不要总是去逼迫一只只不愿“啄米”的小鸡啄米,要知道,饥饿是小鸡们的一种本能,“啄米”自然也是小鸡们的一种天性,我们所需要做的,其实只是恢复他们“好学”的天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