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要有针对性

(2011-08-13 23:26:16)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育随笔
 

最近,学校又恢复了所谓的“思想道德提高班”,要求各班将平时在班上表现不良的学生,每班推荐一人至学校政教处,集结成班,然后由学校领导和安排保卫人员进行集中教育。

这个做法,在多年前学校就曾搞过,作为我也曾参与过授课,但后来觉得并不是一个成功的做法,因此我将它叫停了。后来,因为职校招生和“两基”工作的需要,县里要求各校搞“职教分流班”,我也曾参与上过课,两天前外出理发,还遇上过那个班的学生。但后来没有再搞了,因为在几乎所有的学校,这种“分流班”都成了最让老师和学校头疼的班级。

我不知道现在将要恢复的“思想道德提高班”是因为有了新的想法、新的措施,还是仅仅因为它代表着某种“特色”?但就我的切身体会而言,至少在过去的日子里,它并没有取得令人信服的经验。甚至可以认为,结果有时与我们的预期正好相反。且不去说学生们背地里叫这种班为“垃圾班”,一群有着各种毛病的学生聚集在一起,他们相互“交流切磋”的结果,往往让他们身上的缺点进一步得到了“发扬光大”。

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最关键的是我们忽视了教育的针对性。不是说我们不相信学校领导和安全保卫人员的能力,是因为这些老师,平时很少与这些调皮的学生接触,对于他们的缺点和毛病,缺少深入的了解,因而我们的教育就极容易变成空洞的“说教”。在我看来,对于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这样的教育几乎是不会收到任何的效果的。他们当中的大多数,本来也就是在班上经常受批评的人,这种集中“改造”的做法,极容易进一步加重他们的逆反心理。在这样的班级里,由于很难找到可以成为他们榜样的同学,因而也就很难树立起真正的“正气”,其结果往往是,学生“比美”不成就“比丑”,谁最“出格”谁就会成为其他人心目中的“英雄”。

对于那些调皮学生的教育,一是要尽可能地“就事论事”。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他们的行为,不要把芝麻大的事儿说成了西瓜大,即便是他们点滴的进步,都要加以肯定,切不可胡乱联系一气,夸大他们的缺点,将他们说得一无是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一定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学生什么事情做错了?错在哪儿了?应该如何改正?一定要给学生很具体的指导。不择时机,不针对具体的事情,凭空指责一气,或者空发一通议论,讲一堆大道理,不但于事无补,反而可能会有害。二是要注意教育的及时性。我们把调皮学生集中在一起的做法,实际上就像是在搞“阶级斗争”,是在往学生脸上贴标签,因此学生极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如果我们说的事儿,引用的所谓“案例”,是完全的“过去时”而不是“进行时”,搞的是“秋后算帐”,我们说的事儿,非但早已经成为过去,可能有的方面这孩子其实早已经有了进步,但老师偏要“旧事重提”,学生除了反感,除了沮丧,还能怎么样呢?

综上所述,至少在我看来,这样的做法也许算得上是一种“特色”,却未必能够收到实际的效果,少有可取之处。特别是对于一群孩子,他们的心理本就脆弱,这种“集中改造”的方式,更要“慎之又慎”。教育一定要有针对性,没有针对性的教育,就不可能是有效果的教育。

 

 

 

 

 

 

 

[ 2011-3-20 23:03:00 | By: xldwyp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