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尖”利弊谈
(2011-05-22 22:51:02)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随笔 |
义务教育阶段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名义搞重点校、重点班、快慢班,这已经是法律上有明确规定的事情。这是推进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举措。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一方面,学校与学校之间,在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办学条件等方面客观上存在着巨大差距;另一方面,现阶段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与落后的教育现状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们教育的主要矛盾。正是基于此,在许多地方,择校、择班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巧立名目的重点校、重点班以不同形式继续存在。在非义务教育阶段更是如此。那么,到底“拔尖”有什么样的利弊呢?
在一个教育发展比较均衡的地区,在一个师资力量较为均衡的学校,搞重点校、重点班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因为学生无论选择什么样的学校、什么样的班级,都能够受到大致相同的教育。但在一个教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师资水平相去悬殊的地区和学校,面对周边强势学校的强大竞争压力,集中优势生源、整合师资力量,通过“拔尖”迅速打出知名度、创出品牌,以点带面,不失为一条尽快改善学校生存环境和教育困难局面的道路。因为在人们的眼里,在高中阶段,十个云大(学生)(影响力)比不得一个北大(学生),更别说清华(学生);在初中阶段,能有十个学生考上市重点,其影响力远超过二百个学生考上普通高中。能够有学生考上清华、北大,能够有在一定数量的学生考上高一级的重点校——哪怕只是一个,也是这家学校教师有能力、办学有水平的象征。
但是,“拔尖”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任何情况下,“拔尖”的结果都是把孩子放进了一个更富有挑战性的环境中,这种挑战,可能让其中的少数“强者”更富有斗志,也可能摧毁了其中更多的“弱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种“拔尖”在成就一些孩子的同时,毁掉了更多的孩子。
有专家研究发现,现有班级授课制最适合的班级学生人数应该在25人左右,再多了就无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再少了却又难于发挥班级授课的高效率。但我们通常情况下,一个班级的学生人数往往达到了五、六十甚至更多。在这样的班集体里,教师往往无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以教师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我们常常是带好好的,管住差的,放掉中间的。也就是说,在这样的班集体里,多数学生将被教师忽略成为不争的事实。拔尖班当然也不例外。
如果将那些被忽略的“尖子”放回到普通班级中,他们都将 成为老师们的宝贝,成为同学和同伴重视和羡慕的对象。这将极大地鼓舞他们的自信心。与此同时,他们的存在将让更多的班级有了“领头羊”,让更多的学生有了学习的赶超的榜样。相反,如果一个班级被层层选拔,以至于没有一个勤奋好学的学生,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如果说在一个高手云集的班级里,一个人不勤奋学习是一种耻辱的话,在一个整体素质极差的集体中,努力学习的人常常会成为他人挖苦、打击和讽刺的对象。人这种社会动物,当“比美”而不得的时候,往往是会“比丑”——以丑为美的。
将个体差异极大的一群人放在一个团队里,会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许多的麻烦,它往往使我们找不到一个教学的基准点,但如果我们组织得当,管理得力,这种差异也可以成为一种资源。关于这一点,我曾在《让学生的差异成为一种资源》的博文中论及,恕不赘述。我们现在的教学所面临的许多困难,其实是我们教育者自身还没有能够转变自己的观念、改进自己的方法。
当然,我从来没有认为教育是万能的。但“拔尖”的结果,往往是牺牲多数人的利益成就少数人。
那么,有没有可以两全其美的办法呢?可不可以找到一种让做了优秀者更加优秀,同时也能带动后进者变得优秀的方法呢?在上海时,曾见到有的学校在不改变原有平行分班体制的前提下,将每节课压缩5分钟,从而将每天的上课节数增加一节,这一节课实行走班制,每个年级建立一至二个特色班,集中优势教育资源,对学生开始分层次教学。我个人觉得这样的办法比较好地解决了以先进促先进、以先进带后进的问题。
一个地区、一个学校的发展与教育大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在多数情况下是比较一致的,但有的时候也有不同的发展需求,我们既要顺应这个发展的潮流,又要积极谋求自身的发展。由于历史的原因,我所在的学校在进行着这种变样的“拔尖”实践,但这种实践已经证明:“拔尖”在成功促成我校市重点升学人数的增长的同时,升学总人数和教学成绩均出现了下滑趋势。事实证明,这样的教育教学方法在促进了少数人的发展的同时,影响了更多的人的发展。对学生如此,对教师也是如此——普通班的教师往往认为,自己所教的学生,所带的班级是没有希望的,至少是希望不大的。无论他们如何努力,都不可能取得好成绩。学生们也认为进不了特色班,就不再有多少希望。而且,我们还必须认识到的是:我们极有可能因为在师资整合过程中人事安排上的不慎,或者由于局势的变化,将“宝”押错了地方,给全局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分析清楚了“拔尖”的利与弊,认识到了这种权宜之计与教育发展的长治久安之间的矛盾,看明白了我们应该在什么地方“出手”什么时候“转轨”我们就能够更好地把握教育发展的脉络,从而推动教育事业的更快更好发展。